反腐资讯网讯:7月下旬,正值休渔季。“琼琼海渔08176”在船坞里完成一年一度的保养后,驶进了被称为“千年渔港,南海之门”的海南省琼海市潭门中心渔港。
“琼琼海渔08176”是渔民李成端一家的“新成员”,去年5月刚建成完工,承载了全家的致富希望。李成端今年61岁,19岁起跟着长辈捕鱼,五年前不再出海,新造的这艘渔船由他的儿子管理。“现在造船技术先进了,我们家的玻璃钢渔船长33米,比普通的玻璃钢渔船都大。”提起这些年的变化,李成端很自豪,“小船变大船、木船变钢船,捕的鱼也又多又大。”
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李成端一家的生活经历,是潭门渔民这些年生活的写照。
2013年,在潭门中心渔港,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渔船,和渔民群众握手,祝愿他们家庭幸福、出海平安,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琼海市纪委监委围绕持续推动渔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开展监督,守护渔民切身利益。
7月18日,赶在台风“韦帕”到来之前,潭门的渔船已经陆续回港避风。琼海市纪检监察干部也来到潭门中心渔港北岸的市渔政事务服务中心,向渔民了解渔业补贴领取和基层干部作风情况,正好见到办理业务的李成端。
“每一笔钱,都公示得明明白白。手续也不复杂,服务中心提供的申请表里已经把基本信息填好了,我们只用提供船的材料和‘一卡通’卡号就行,很方便。”李成端在墙上张贴的“大中型渔船渔业资源养护资金公示(第一期)”表格里,找到了儿子的名字,便指给大家看。
“不仅是这个补贴,去年底,我们家还领到了104万元的渔船更新改造补贴,造船的贷款也还完了。”李成端说,“以前,渔民出海都是木头船,不仅艰辛,还要冒生命危险。现在,有了补贴,很多渔民都换了钢质渔船,安全多了,现在不少‘船老大’都是年轻人,敢闯敢干。”
渔业补贴发放,直接关系到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和广大渔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根据有关政策,琼海的渔民们不仅能领到渔船更新改造补贴,还能领取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等。
“我们组负责对市农业农村局的日常监督,紧盯渔业补贴发放,开展全链条监督。”琼海市纪委监委第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张国庆介绍,事前,该纪检监察组通过监督推动职能部门履职尽责,让渔民第一时间知晓能享受何种补贴;事中,通过现场检查、随机抽查,防止出现敷衍应付、吃拿卡要等问题;事后,通过一线走访、关注信访举报等,了解补贴发放效果。
随着海南省纪委监委不断深化“机器管+”智慧监督系统建设,琼海市纪委监委结合监督工作实际,以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对“海洋捕捞渔船渔业资源养护补贴资金发放预警”建模,排查风险点,防止出现错发漏发。
琼海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谢健一边操作“机器管+”建模平台页面,一边举例说:“我们利用当年年份减去建造完工年份得出船龄,大于老旧渔业船舶限制使用船龄且存在补贴领取记录,就是不应发放补贴的情形之一。数据比对碰撞后,系统会自动生成预警。”
建模的过程,也是监督的过程。此前工作人员在建模时,发现“小型渔船统计表”和“补贴发放明细表”中存在一艘木质渔船船主黄某领取了属于玻璃钢材质渔船的养护补贴,及时向琼海市农业农村局反馈。经第五派驻纪检监察组核查,琼海市农业农村局确认该渔船最初确为木质,后改造为玻璃钢质并进行登记,但在“小型渔船统计表”中没有同步更正。
“涉渔补贴发放工作容不得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虽然不存在违规领取补贴的情况,但也折射出开展监督的重要性。”谢健说,借助大数据赋能,琼海市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质效不断提升,渔业补贴发放也越来越规范。
千年渔港,焕发生机。经历升级改造的潭门中心渔港,展露新颜。等到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琼琼海渔08176”将和停泊在这里的众多渔船一样,满载出海所需的物资,向湛蓝的深海驶去,实现“闯深海、捕大鱼”的愿望。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