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市、靖宇县、一曼街……行走在今天的东北广袤土地上,一个个深深刻在地图上的名字,犹如永不褪色的坐标。它们让穿行其间的今人,时刻铭记脚下这片土地之上,曾洒满中华民族忠诚儿女的鲜血与荣光。
反腐资讯网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曼街241号——东北烈士纪念馆,馆内正中那座肃然镌刻着“黑土英魂”的石碑,正是这段壮烈史诗的庄严注脚。白山黑水,英魂永萦。这里,是中国人民14年不屈抗战的起始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东北。在日寇铁蹄践踏之下,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将军率领爱国官兵,于嫩江畔的江桥,毅然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战斗。纪念馆的展柜里,摆放着江桥战役中官兵曾使用过的老式怀表、望远镜等物品。它们裹覆着岁月的斑驳,无声地诉说着当年以简陋对抗精良、以血肉迎击钢铁的悲壮一幕。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关东军,东北军民不畏强敌、奋起抵抗,不仅点燃了白山黑水不屈抗争的熊熊烈火,也唤起中华民族空前的抗日热情。
从烽火硝烟中的殊死抵抗到敌寇囹圄中的凛然傲骨,东北抗战的悲壮史册上,无数志士的牺牲奉献如星辰般熠熠生辉。
1936年8月2日,被捕后经历百般摧残仍坚贞不屈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为幼子留下绝笔:“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写罢此信不久,她慷慨就义,年仅31岁。由赵一曼儿子陈掖贤誊写的这封绝笔信,目前陈列在纪念馆内。近90年过去,这份泣血的书信微微泛黄、布满折痕,其上字迹略显晕染,却依然饱含穿透时间的感人力量,印证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国家民族的炽热大爱。
千千万万先烈迸溅的热血浩气,在茫茫林海雪原间,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杨靖宇将军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14年浴血,数十万忠魂长眠黑土。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师级以上指挥员牺牲百余人,军级以上干部牺牲30余人。他们用血肉之躯、铮铮铁骨,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无论是杨靖宇将军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还是李兆麟将军遇害时穿的血裤,抑或是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歌集、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纪念馆中,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都见证了东北军民在冰天雪地中用生命对抗侵略者的铁骨,更诠释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烽烟已远,精神永驻。东北抗联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从未中断。东北烈士纪念馆1977年成立了一支流动展览小分队,此后,四代队员接力宣传烈士事迹,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开展巡展、宣讲报告5000余场;吉林省通化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发30多处现场教学点,建设杨靖宇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坚持挖掘东北抗联文化,对全县80多处东北抗联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
精神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现今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年均接待参观约200万人次。当年轻面孔凝视那些浸透血泪的文物,当少先队员复诵赵一曼字字泣血的家书,那不灭的东北抗联精神,自历史深处走来,在复兴之路上激励我们不懈奋斗。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