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廉政文化 > 正文

廉语清风丨岁满不持一砚归

发布时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反腐资讯网讯:北宋康定元年,包拯就职端州知州。当时,端砚为朝廷贡品,贡品征收一般有定额,之前的知州却超过定额十倍向工匠征收端砚,多征的端砚被用来馈赠给各路权豪,工匠因此叫苦不迭。包拯上任,便要求工匠按定额生产,当他任满离开端州时,两袖清风,行囊中竟没有一方端砚。《宋史·包拯传》记载:“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岁满不持一砚归”,见规矩,见操守。这是拒绝贪墨的坚决态度,是恪守本分的清醒自觉——以不贪为宝,以气节为尚,以清廉为名。

有人说,一方砚台而已,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殊不知“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大必起于小。小事小节守不住,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然也站不稳。那些“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的人,往往就是先从小事小节之处失守,最终被欲望吞噬,难逃纪法严惩。过去的一方砚台也好,现在的一包烟、一杯酒也罢,小事不容小视,小节不可失节,否则很可能“针眼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酿成无可挽回的大祸。

“朗如日月、清如水镜”,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标杆、立起了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年,江西的同志到北京开会,顺便给朱德捎去几筐冬笋。朱德批评说:“下面的同志往中央送东西,这个风气不好。这些冬笋都送到机关供应站去,让大家按市价购买,谁吃谁掏钱。我们要吃,也得拿钱去买。把收回的钱交给江西的同志。”几筐冬笋也如明镜,映照着革命先辈公私分明、廉洁自守的公仆本色,也体现着共产党人慎于小事、重视小节的品格修养。

说到底,心有所定才能行有所止。“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四下无人之时,糖衣炮弹之下,能否守住底线可谓“存乎一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如此才能锤炼品德修为,涵养道德情操,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同时,还须严明纪律底线,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党员干部要增强纪律意识,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从思想深处绷紧纪律这根弦,怀敬畏心,做规矩事。

行囊中没有一方端砚,心中没有一丝尘埃。不贪财货,两袖清风是廉洁;淡泊名利,立身清白亦是廉洁。党员领导干部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堂堂正正,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真正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相关文章

电脑版 手机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人员查询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管

《反腐资讯》内参官方网站

反腐资讯网    京ICP备2023034612号

《反腐资讯》内参出版刊号:京内资准字第L0062

投稿邮箱:ffzxnc@163.com 监督电话:185010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