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法庭“金名片” 释放调解“新动能”
2025-08-28 08:19:17 来源:中国长安网
反腐资讯网讯: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中,基层人民法庭不仅是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海西行采访组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民法院河西人民法庭,这里的法官以其独特的“善治密码”打造法庭“金名片”,这些密码既蕴含着法治的刚性,又彰显着为民的温度。
“感谢法官帮我把羊要回来,压在我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是放下了。”8月18日15时许,在河西人民法庭副庭长宗元梅的办公室里,大麦(化名)拉着宗元梅的手感谢道。见记者到来,大麦激动地说:“现在法官的工作越来越接地气了,你看,我的这个案子就是法官主动上门帮我调解的,3天就解决了。”
今年年初,大麦与被告签订承包合同,约定将108只羊交由被告放牧、保管,约定承包期限届满后,除108只羊外,被告向大麦返还新产的羊羔45只。承包期满后,被告却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羊羔。宗元梅告诉记者:“考虑到当事人居住在草原深处,往返法庭不便,且涉案羊群需现场核实,我们决定将审判现场‘搬’到草原上。经过法官的耐心调解与释法,被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意将108只羊、30只羊羔全部返还给大麦,法官在现场帮忙数清了羊的数量,做到了案结事了。”
近年来,河西人民法庭围绕辖区牧业特色打造了“塔拉”草原流动法庭,把法庭“搬”到草原上,大力推行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就地释法等办案新机制,结合辖区多发纠纷及民生热点问题,走进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养殖基地等开展一系列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说起法庭打造的“金名片”,宗元梅向记者介绍:“我们结合格尔木市枸杞种植产业特点打造了‘杞藜兴’法庭等特色品牌,持续优化深化审判模式与基层治理融合路径,深入乡村开展普法宣传,激活‘农信鸟+杞藜兴’品牌效应,用接地气的司法实践,筑牢基层矛盾化解防线。”
今年2月,河西人民法庭聚焦“杞藜兴”法庭职能,成功调处4起拖欠藜麦款买卖合同纠纷。面对10余年的欠款积案,“杞藜兴”法庭工作人员以“法理+乡情”双维发力。一方面,释明合同履约法律责任,理清权利义务边界;另一方面,依托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讲清诚信经营对藜麦产业长远发展影响。最终,拖欠10余年的藜麦款全额履行,不仅实现案结事了,更以司法实效,为当地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法治动能。
从在群众家门口调解筑牢多元解纷网,到通过普法宣讲播撒法治种子,河西人民法庭全力发挥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善治密码”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