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管《反腐资讯》内参官方网站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检察视线 > 正文

人民检察院以改革激活假释制度的司法价值 去年340名符合条件的罪犯提前回归社会
2025-07-10 09:39:25       来源:重庆长安网

导读:7月7日,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的统一部署,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大槐出席发布会并通报近三年全市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情况,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通报重庆市刑事执行检察典型案例。

7月7日,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的统一部署,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大槐出席发布会并通报近三年全市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情况,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通报重庆市刑事执行检察典型案例。

新闻发布会上,李大槐介绍,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执行监督是检察机关最重要的法律监督职责之一。重庆市三级检察机关设有专门的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派驻监狱和看守所检察室,专门负责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从刑事诉讼全流程看,刑事执行检察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

构建刑事执行检察新格局

李大槐表示,全市检察机关以“1+1+1>3”为目标,持续完善“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

在派驻检察方面,全市检察机关通过规范轮岗、强化联网、提升能力,让派驻检察室与监管场所实现信息、监控“双联网”,这意味着检察官能实时掌握监管动态,及时纠正违规问题。

在巡回检察方面,则通过“交叉查、专项查、常规查、机动查”四种模式,三年内实现全市监管场所全覆盖,共发现并整改问题1313个。同时,市检察院还成立了巡回检察办公室,制定三年规划,确保每一次巡回检察都“带着问题去、盯着整改回”。

在科技赋能激活“数字引擎”方面,通过与市司法局合作,全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接入检察工作网,检察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筛查出违规违法“减假暂”、社区矫正脱管漏管等线索。目前,重庆检察机关研发的5个大数据监督模型已上架最高检平台,其中,5个上架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1个获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二等奖,1个迭代升级为全市数字化应用,真正让监督“跑”在风险前面。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假释制度长期面临“适用率低、程序不畅”的困境,但重庆检察机关用“双报制”打破了僵局——通过与法院、司法局协作,2024年以来法院共裁定假释340件,让符合条件的罪犯提前回归社会。这一改革激活了假释制度的司法价值,体现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另一项温情举措是保障拘役罪犯的“回家权”。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在特定条件下可回家探视,但过去因程序模糊,这一权利常被“搁置”。今年7月,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联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实施办法,明确办理流程和标准。截至目前,已有53名拘役罪犯依法“回家”,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传递了司法温度。

此外,重庆检察机关还创新推出“执检+”模式:与公安、司法、法院联动,保障在押人员会见通信61件次;协同川渝两地,为1186名社区矫正对象跨区域请假提供便利;开展刑事裁判涉财产执行专项监督,追回1495万余元,让“纸上权益”变成“真金白银”。

强化全流程监督质效

公平正义不仅需要“向前看”,更要“回头查”。在“减假暂”监督中,市检察院制定7项规范性文件,开展年度评查,编发参考案例,甚至将听证会开进监狱,让监督过程“晒在阳光下”。一起假释监督案还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成为全国标杆。

针对“收押难”“收监难”等老大难问题,检察机关联合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建立衔接机制,确保刑罚执行“无缝对接”。在强制医疗领域,通过与卫健委、公安局联合调研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动专门医疗机构建设,让强制医疗既规范又人性化。

为更好地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中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检察机关签订7项协作机制,从社区矫正对象跨区域活动监督,到联合调研、信息共享,推动协作从“试点探索”升级为“全域深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频道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