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诊疗诈骗犯罪要露头就打 2022-09-08 07:22:16 来源: 中国警察网
据报道,近期,上海浦东警方成功侦破一起针对中老年网上求医问诊的诈骗案,涉及全国各地被害人600余名,涉案金额500余万元。该团伙冒充外省市某医院医生进行网上问诊,号称可治疗男科疾病,并兜售所谓的特效“中药丸”。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特效“中药丸”只是诈骗人员用马铃薯粉、蜂蜜等搓成的面粉团,根本不具备任何疗效。
用面粉团冒充中药丸、专治“难言之隐”,让受害人举报和维权难以启齿,这些过去在线下经常使用的医疗欺诈手段,如今被逐一搬到了网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诊疗日益普及,寄生在互联网诊疗平台上的医疗诈骗行为日益多发。与传统医疗诈骗行为相比,这些与互联网诊疗方式相结合的诈骗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互联网具有跨区域、隐匿性等特点,诈骗分子话术和手段迭代升级、复杂多变,令人防不胜防,且受害者分布在全国多地,案件线索极难获得,给公安机关打击整治带来挑战。
借互联网诊疗实施医疗诈骗,让患者付出了沉重代价,也影响了互联网诊疗行业的发展前景。确保互联网诊疗稳健发展,应严格遵守互联网诊疗的相关法规。根据《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在互联网诊疗平台显著位置公布本机构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医务人员的电子证照等信息,方便患者查询。同时还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对在该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的人员进行监管。
执法机关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跨地域联合执法模式,让打击互联网诊疗诈骗犯罪更加精准、快速、有力,不断提升执法震慑力。患者要提高警惕,尤其是涉及治病就医,切勿盲目相信网上所谓的“专家”和“特效药”,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断,以免上当受骗。遇到不法侵害要积极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网编辑:刘俊鹏 审核:袁林峰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