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制定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规定
2022-10-18 15:59:18 来源:法治日报
《安徽省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近日在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于8月10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贮生长期水稻、小麦,不得违法割青毁粮,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为保护生长期粮食作物提供法治保障。
近年来,一些地方割青毁粮、工程铲苗等问题时有发生,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为了防止割青毁粮,依法青贮饲料,《规定》要求,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加强粮食作物生长期田间管理,科学施肥,抗旱排涝,及时开展病虫草害防治;不得违法在耕地上开沟、挖塘、造林,损毁粮食作物,不得违法割青毁粮。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做好工程开工建设与粮食生产茬口衔接,最大限度保障耕地种粮效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贮生长期水稻、小麦,用于青贮的密植小麦除外。
《规定》明确,青贮饲料应当以秋玉米等秋季作物为主。确需青贮下一年春夏季大麦、燕麦、黑麦、密植小麦等其他春夏季作物的,应当在当年10月底前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区分情形,稳妥处理,杜绝“一刀切”,对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作物达不到正常产量的可以青贮作出例外规定。
《规定》还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割青毁粮行为有权举报投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投诉方式,并依法处理。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违规收贮生长期水稻、小麦,割青毁粮的,由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毁粮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本网编辑:刘俊鹏 审核:袁建领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最高法等12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执法司法工作协同 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最高检:坚持业务主导 更加精准赋能法律监督实践
- 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理路
- 细化立法规范完善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
- 与最高检调研组同行·一线探访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依法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选择辩护人权利有关问题的批复
- “两高一部”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