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让中国故事漂洋过海
2025-08-01 09:19:5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反腐资讯网讯: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在此相逢,围绕“‘译’起向未来”展开深入研讨。大家行走在南京的街巷间,亲身感受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学氛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在交谈中不断消弭,融化成可触可感的真切共鸣。
在这场研讨会上,汉学家们分享与中国结缘的难忘故事,探讨如何用翻译传递中国文学中的意境和内涵。有人这样评价,来自31国的“中国通”,不仅是文字的“摆渡人”,更是中国故事的“解码者”。
分享各自与汉语相遇的故事
翻译意味着跨越语言、书写系统、文化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去寻找共同点。更重要的是,翻译不仅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真正理解与对话的方式。
“我本人是一名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已有20年之久。翻译是合作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没有翻译,就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贸易、没有外交,也没有世界文学。没有翻译,孔子、鲁迅、塞万提斯和洛尔迦可能永远无法超越他们所处的时空,也不会有‘全球性’的作品出现。翻译对许多体现人类本质的活动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它的重要性如此深远,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没有翻译的世界。我们需要通过翻译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来自西班牙的汉学家白兰认为,翻译不仅是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手段。翻译让人们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价值观,展现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共同的人性之外,不同文化和社会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与会汉学家看来,在当今全球出版竞争激烈、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不能再依赖简单的宣传和包装来“推”作品。真正能跨文化传播的文学,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情感的普遍性、文化的独特性、语言的表现力。我们要有文化判断力去筛选出这样的作品,也要有责任感去让它们走得更远。
正如来自埃及的汉学家白鑫所说:“15年来,我带领希克迈特文化集团,致力于把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中国故事系统性地翻译并传播到阿拉伯世界。我们翻译了刘震云、徐则臣、毕飞宇、余华、苏童、迟子建、王小波、黑鹤等诸多中国作家的小说与散文,也翻译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十五讲》《孙子兵法》《美猴王系列》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部分译作已经进入了埃及、阿联酋、沙特、摩洛哥、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约旦、突尼斯等10多个国家的主要出版市场和高校课程体系。在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开罗国际书展、卡萨布兰卡国际书展等,中国文学的展台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深。这正是翻译的力量——在沉默中发生,在心灵中扩展。
文学作为超越地域、沟通心灵的精神纽带,在跨文化交流中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来自不同国家的汉学家与作家相聚南京,分享各自与汉语相遇的故事,这些经历既充满命运的偶然性,又蕴含着文明交流的必然性,情真意切的发言,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文学交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样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是破解文化隔阂、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实现更深层面的理解。
为人类未来的美好发展作出贡献
来自意大利的雪莲是一名汉学家、作家、翻译家和出版人,她在中国云南省生活了8年,在云南师范大学任教并从事人类学研究,2011年开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她每天都在翻译,每次翻译都是一个新的文学挑战。谈及未来的文学,她表示,在一个过度技术化的社会里,人们不能变得冷漠无情,更不能失去人生价值观。“我希望未来的故事能够唤醒深刻的同情心、宽容和社会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塑造更美好的世界,而文学可以以奇妙的方式带来重要的变化。”
哈萨克斯坦的杜肯·玛斯木汗介绍了中国文学在哈萨克斯坦的译介史。他谈到,中哈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两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哈两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邻国间关系发展的典范。为更好推动中国文学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发展,他本人承担了鲁迅、巴金、茅盾等中国作家作品的翻译工作,创作出版了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相关研究专著,希望能为中哈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
“两个民族虽然离得远,但心心相印。中国作品的翻译在塞尔维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自塞尔维亚的约万诺维奇·安娜与中国的交往已经长达34年,始终深深地爱着中国。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她学中文时,读到了鲁迅、老舍等伟大作家作品的塞文译本。1923年至2020年间,塞尔维亚共翻译出版了108部不同文体的中国文学作品。
约万诺维奇·安娜坦言:“我个人坚信,一个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经验、思考和感情,会有另一个人能真正地理解。因此,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尽力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成我们的母语,使更多的外国读者能够通过我们的译作认识美丽中国的风土人情……这样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就实现了,为我们国家和中国之间架起新的坚固桥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江苏文学在海外传播中搭起一道亮丽的桥梁。中国作协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执行主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介绍,江苏省作协通过紫金山文学奖设立“文学翻译奖”激励人才;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邀请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等国际名家与中国作家对谈,并组织38位江苏作家出访10余个国家;2023年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国际研讨会,精准对接多语种出版商,成为“精准传播”范例;推出全英文期刊《中华人文》,现已推介9位江苏作家;“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及多场学术论坛,为传播注入专业支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江苏文学名家名作”项目,推出24种外文版图书,涉及8种语言。其中,《我要做好孩子》英文版入选美国年度童书,《六人晚餐》塞尔维亚文版登上当地好书榜……江苏文学高频亮相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学走向海外的缩影。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越来越深入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举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文明对话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创办以来,研讨会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15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关注和热爱中国文学的汉学家、翻译家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五湖四海的朋友越来越多,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越来越深入,这是中国文学日益蓬勃发展的见证。
活动现场,15位参会的汉学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中国文学之友”证书,这是中国作协用来表彰他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翻译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使,因为翻译的存在,人类拥有了超越语言之分、汇合为共同体的新的美好可能。
正如张宏森所说,各位汉学家之所以可以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正是因为当代作家传承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学素来有以民为本的精神。对中国文学而言,人民既是文学的创作主体,也是文学的表现对象。中国当代作家秉承文化传统,正充满热情地围绕当代人的生活与命运展开创作。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写作者,这些前所未有的文学实践,展现了中国人民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
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中国作协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先后在23个国家建立“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在江苏南京、广西南宁、四川成都分别成立区域性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创新性打造“国际青春诗会”,组织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设立“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等等。
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固定、静止的,而是开放生长、有容乃大。中国文学素来有兼容并包的精神,我们期待与各国文学工作者共同打造人类共有精神家园。这场围绕“‘译’起向未来”的研讨,更像是个新的开始,毕竟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值得被更多人看见,用心打磨的译作,永远有它不可替代的温度。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 深入开展“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祝拥军调研走访湖南省海南商会
- 烟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积极推动“党建领航·圆梦安居”党建品牌建设
- 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品牌孵化基地总负责人李舰波 深入湖南浏阳市调研
- 黑龙江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艾玉芬走访慰问海林分局基层民警
- 人大、政协落马的高官 多数曾主政一方
- 中铝矿业有限公司生产管控中心抓好“331”标杆班组为安全标准化建设护航
- 昆明警方成功打掉一个养老诈骗传销团伙 维护老年人权益 守好养老“钱袋子”
- 众志成城阻疫情,博爱奋进滑职人
- 国网华辰供电公司:电力赋能 大棚种出“好光景”
- 府院联动化解行政争议 同心合力共建法治政府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