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资讯网讯:十四五’以来,全国海关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海关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8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说,“十四五”以来,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安全稳定可控。通关便利化实现新突破,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全面加强智慧海关建设,全国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
孙梅君表示,“十四五”以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我国与世界贸易联通的“数字门户”,“一网通办”事项达到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线上、掌上通关办事已经成为常态。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监管模式,让全程物流“一次申报”“一单贯通”。“智慧旅检”覆盖80%的航空口岸,旅客可以无感通关、快速通关。“我们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加快智慧海关建设步伐,网络化互联、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分析、自动化作业的海关监管服务新形态正在形成,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走在了世界前列。”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海关总署党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张宝峰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口岸布局持续优化,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总数已经达到311个,基本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布局。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口岸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作业,并且与智慧海关、智慧边检和智慧海事有机融合,使口岸风险联合防控更加精准有效,通关更加无感,便利更加有感。口岸通行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全国水运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超过了43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了一成;航空口岸增长超过17%;陆路口岸增长超过19%。
跨境贸易便利化,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营商环境、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海关总署已连续多年牵头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孙梅君说,专项行动的主要工作,一是简化通关流程,依法减少审批、精简手续,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二是优化监管模式,跨境物流更加快捷,在口岸开设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三是强化互联互通,经贸往来更加便利,加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重要枢纽节点口岸扩能提质,扩大“单一窗口”国际合作“朋友圈”,与15个国家(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四是深化制度创新,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海关与平台企业协同共治,引导跨境电商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五是细化惠企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加大对AEO企业即“高资信”企业的联合激励。
走私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经济和市场秩序,是违法犯罪行为,必须高压严打。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海关会同公安等相关部门,高悬“国门利剑”,滚动开展专项行动,深化国际执法合作,重拳打击走私犯罪。洋垃圾、濒危物种、管制物项等重点商品的走私犯罪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海关发挥全国打私办的统筹协调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齐抓共管,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构建“打、防、管、控”治理体系,反走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下一步,全国海关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更优监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严打私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努力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孙梅君表示。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