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十年 从个案突破到系统治理的法治进阶之路
2025-07-31 16:18:18 来源:中国长安网
反腐资讯网讯:在湖北黄石,检察公益诉讼的十年实践,既是一场生态修复的绿色革命,更是一次法治护航城市转型的深刻探索。从磁湖之滨的违建清零到网湖湿地的候鸟回归,从滨江码头的蝶变到红色历史建筑的“重生”,黄石检察机关将个案办理转化为系统治理的“黄石样本”,书写了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拓域:从法定领域到全域覆盖的法治守护
冬日的网湖湿地,芦苇丛中候鸟翩跹,东方白鹳、黑鹳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越冬。这片国际重要湿地曾因投肥养殖遭受重创,2014年至2016年,某企业违规投肥导致总磷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2019年,阳新县检察院提起全国首例“投肥养殖类”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令被告赔偿生态修复费194万元,并公开道歉。
△网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实践基地揭牌
“案件办理不是终点,生态修复才是核心。”办案检察官介绍,通过持续跟进监督,网湖湿地的水质已经稳定在了Ⅳ类,部分区域达到了Ⅲ类。今年,网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实践基地也正式揭牌启用,此处正式构建起案件办理、法治宣传与生态修复一体联动的平台,为湿地保护提供更为坚实的司法保障。
网湖湿地的守护,是黄石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年间,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这一传统法定领域起步,黄石检察机关注重以个案突破带动系统治理,并逐渐意识到:公益保护不应局限于单一领域,更需构建全域覆盖的法治屏障。
十年来,黄石检察机关逐步构建起“4+10+N”立体化办案体系(4个传统法定领域+10个新增领域+N个新兴探索领域),将法治守护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在文物保护领域,西塞山区油铺湾1号徽派建筑修缮公益诉讼案的办理,推动红色文物“重生”,让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全国首例过度医疗民事公益诉讼案的办理,直指医疗领域的公益侵害,为规范医疗行为提供了法治样本,该案被最高检、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典型案例。面对一个横跨多省、销售额超200万元的家族式假药团伙,黄石检察机关不仅依法严惩犯罪嫌疑人,更运用民事公益诉讼追讨近300万元惩罚性赔偿,该案入选湖北省检察机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十大案例。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招投标监管、建设工程转分包规范等新类型案件,也不断纳入深化拓展的范畴,让公益诉讼始终紧跟社会需求。
十年间,2138件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彰显了“4+10+N”体系的实践成效。其中,97.46%的案件通过诉前程序高效解决,既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问题从根源治理。
这一规模效应,也生动诠释了公益诉讼从“法定领域”到“全域覆盖”的拓域意义,这不仅是法治范围的延伸,更是对“公益无小事,守护无止境”理念的践行,为新时代公益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
提质:
从个案办理到系统治理的法治实践
未经批准在工业用地上建造商住楼并对外出售,某行政机关却仅作出罚款10.2万元的处罚。这起行政处罚案件,因检察机关的依法监督,最终促成629万元违法所得被依法追缴,成为行政公益诉讼护航城乡规划管理的典型范例。
2020年,某公司擅自将位于阳新县某工业园内的30余亩工业用地,改建为8层商住楼并对外出售,24套住宅已交付入住。2022年3月,某行政机关函请规划部门认定建筑规划性质,得到“未按规划建设,建议限期改正”的复函。同年7月,该行政机关据此处罚10.2万元,未追缴违法所得。
阳新县检察院发现,该行政机关对城乡规划违法有独立处罚权,规划认定仅为参考。经鉴定,涉案建筑超规划1351.6平方米,因楼层、用途变化“无法改正”,应适用《城乡规划法》没收违法收入。2023年8月,阳新县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指其未实质审查认定意见,致处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诉讼中,该行政机关主动撤销原处罚,重新作出没收629万元的决定。
“行政处罚要查明案件事实,涉及多个行政机关时,要厘清各自职责。本案厘清了行政协助行为的法律边界,确立了某行政机关对规划认定意见的独立判断权。”办案检察官介绍,通过“诉讼确认”的监督模式,既纠正了机械执法问题,又推动行政机关完善土地执法协作机制。
十年来,黄石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履职依据、执法程序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全面且严格的合法性审查,通过精准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不断规范自身履职行为,切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在税务、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通过精准监督,推动部门协同合作,税务机关等成功征收耕地占用税3.06亿元,土地出让金1.2亿元,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黄石六地检察机关会签《关于建立环大冶湖生态检察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
公益诉讼检察的质效提升更体现在协同共治的深度拓展。如今的黄石,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常态化联席会议已成机制,专家学者为复杂案件提供专业支撑成为常态,社会组织、公众参与公益监督形成合力。这种“检察+行政+社会”的多元共治模式,让公益保护从检察机关的“独角戏”,变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十年磨一剑。黄石检察机关用一个个扎实案例证明:公益诉讼的提质之路,正是从精准监督个案、纠正执法偏差起步,逐步走向明晰权责边界、完善协同机制、构建治理体系的法治进阶,最终为公共利益筑起越来越坚实的保护屏障。
深耕:
十年公益诉讼绘就法治新画卷
“以前上窑码头堆着小山似的建筑垃圾,现在成了江滩公园,散步时能闻见青草香。”家住西塞山区的王师傅,见证了上窑长江汽渡码头的“重生”。
2020年5月,西塞山区检察院获线索:已停用的上窑码头被非法倾倒大量建筑垃圾,威胁长江行洪安全。检察机关迅速介入,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因汛期延误,检察机关征询专家意见后同意延期;2021年2月发现整改未落实,果断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最终判令限期整改。一年后,曾经的“垃圾场”变身与江滩公园衔接的绿色长廊。从线索发现到持续监督,再到依法诉讼,检察机关用耐心与决心,让长江岸线的“疮疤”得以修复。
△整改后的沈家营码头公园
顺江而下,沈家营码头如今已是集花海、草坪、滨江步道于一体的“网红公园”。这座曾日夜繁忙的转运码头,经检察机关和当地政府的协同发力,不仅完成关停拆除,更解决了硬化地面未复绿问题。
十年间,公益诉讼检察在长江码头整治中持续发力,从单点整改到连片治理,让长江岸线黄石段实现水清、岸绿、景美,人居生态环境完成质的飞跃。
从长江岸线到内陆湖泊,公益诉讼检察十年间的治理触角不断延伸,破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难题”。磁湖沿岸的变迁便是典型。2018年,西塞山区检察院针对磁湖沿岸13年未解决的违建问题,秉持多赢双赢共赢的理念和协同履职的做法,精准向5家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联合执法拆除违建、清理垃圾。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并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在大冶尹家湖,检察机关发出建议后,盘踞水面的施工便道、围堰被彻底清除,如今的尹家湖公园成了市民散步、健身的首选。
这样的“成绩单”在黄石并非个例:十年间,公益诉讼检察条线,9件案件获评全国典型案例,22件案件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对公共利益的执着守护。
十年深耕,公益诉讼检察在黄石写下了生动注脚:它不仅是一纸检察建议,更是持续监督的韧劲;不仅是一个个典型案例,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态蝶变与民生改善。当长江岸线花香阵阵,当磁湖岸边笑语盈盈,这幅由法治力量绘就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更动人的篇章。
“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擘画全市公益保护新格局,以法治之力织密生态、文化、民生多维度保护网,让公益诉讼成为守护黄石绿水青山、传承红色文脉、增进民生福祉的坚实法治屏障。”黄石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项金桥表示,该市检察机关将以系统治理思维深化提质,用检察监督的“刚”与社会共治的“柔”相融合,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寸需要守护的公益净土。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