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资讯网讯:近日,某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将一面写有“法情相融公平正义”的锦旗送到该院执行局工作人员的手中,对法院依法维护其公司的合法权益表达感激之情。
一企业向龙华法院赠送锦旗(龙华区法院供图)
近段时间以来,龙华区法院稳步推进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通过刚柔并济的执行“组合拳”,在法治的框架下最大限度保障中小企业正常经营,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连日来,该院接连收到企业赠送的多面锦旗,这些点赞与肯定,不仅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更成为法院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让胜诉权益
从“纸面”落进“口袋”
“竭泽而渔,虽得一时之获,却断了长远生机。”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道出了取舍之间的深刻智慧,也为法院执行工作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了高效兑现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为市场主体保有一线生机,龙华区法院执行法官以“放水养鱼”的司法智慧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
6月底,被执行人唐某因贷款逾期,被某商业银行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陈凡通过查控得知被执行人唐某名下有一辆汽车,随即带领团队成员及法警队成员火速出动,在唐某逗留的某棋牌茶餐厅附近查控到车辆。
眼见车辆被扣,唐某面露难色:“车扣了我生活不便,连生意都没法做了。”经了解,唐某尚有生意在经营,虽短期资金周转困难,但具备履行能力。法官根据现场情况因案施策,一方面考虑到执行目的不仅是“惩”,更关键在于如何为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留出空间和动力,为后续说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向申请执行人释明,若简单扣押车辆,后续将进入漫长的评估、拍卖程序,不仅影响债权的回收,也不利于纠纷的实质化解。申请执行人在经过考量后同意对唐某予以减免利息,并在车辆扣押后给予被执行人唐某缓冲期,用于筹措款项。
10天后,唐某主动将全部欠款12万余元向申请执行人一次性履行完毕。
实干巧干
化“僵局”为“破局”
“铁拳出击,铁腕执行,也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应对。”龙华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吴青良介绍,为做好涉企案件执行工作,龙华区法院不断拓宽办案思路,避免机械执行、就案办案,用“执行智慧”最大限度保障市场主体正常经营,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近期,龙华区法院受理了海南某药业公司与钟某、罗某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羊建树发现被执行人钟某、罗某的财产线索不明,常规查控手段难以推进。对资金链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漫长的执行周期可能直接影响其生存发展。执行法官决定打破“一案一执”传统思维,通过全院执行案件信息共享平台,深挖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经过全面梳理被执行人关联案件,组织团队分析研判,发现其作为申请执行人在另一起案件中享有到期债权。经过充分论证,执行法官随即向第三人即另案被执行人发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书》,要求其直接将款项转入该案执行账户,并告知拒不履行将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执行程序空转”,并通过闭环式资金监管杜绝了资金截留风险,更以最短路径兑现了胜诉权益。
最终,第三人将案款300余万元转入法院账户,该案得以顺利执行完毕。
用“活法”解“死扣”
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
“该批案件的顺利执结不仅兑现了申请人的胜诉权益,也避免了因刚性执法导致中小微企业主失去活力。我们在依法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被执行企业的实际困难,灵活采取执行措施,尽可能降低执行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吴青良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司法实践中,机械性强制执行可能会抽干企业发展的“活水”,不仅会导致企业日常经营瘫痪,降低其履行未来生效判决的能力,最终可能损害包括原告在内的各方利益,实则是对债权根基的无形损害,同时还可能会引发“一案结、多案生”现象。
据介绍,为以实实在在的执行举措护航企业,龙华区法院在涉企执行工作中,一方面将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相结合,为企业留住生存发展的“水源”,滋养出偿还债务的“活鱼”;另一方面践行“如我在执”的工作理念,用“活法”解“死扣”,力争取得保证申请执行人权益、最大限度减少被执行人损失、节约司法资源的“三赢”效果。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