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人民法院下花桥人民法庭以“三心三力”工作法为笔,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墨,在新时代基层司法的长卷上,齐心协力描绘出一道道民心安定、乡风和谐、乡村发展的美丽“枫”景。

图为诉调对接及多元解纷座谈会现场。
满怀热心+主动发力让司法服务“沉下去”
“嫁女儿不是卖女儿,如果彩礼要得太离谱,就得不到法律的支持。”2024年4月,邵阳县法院院长肖竹梅带领10余名干警走进下花桥镇合兴村,在村委会前坪搭起法治宣讲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规定和典型案例。
法治宣讲台下的宣传资料发放处,王大娘握着邵阳县法院下花桥法庭法官的手连声道谢:“感谢法官!要不是你们三次上门耐心劝说,我差点就毁了孩子的幸福!”
原来,王大娘曾坚持再要20万元彩礼才同意女儿嫁给邻村小张,差点逼散已订婚的女儿与小张,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度紧张。经法官耐心调解、劝导,终于解开了王大娘的“心结”,她决定减少15万元的彩礼。
像这样主动入村开展普法和咨询服务,早已融入下花桥法庭的日常工作。干警们在辖区乡村设立法官联络点,每月下乡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活动。他们还编印了《分类案例调解指南》和《36计,“和”为上计》等普法宣传资料分发给人民群众,让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2024年以来,下花桥法庭举办各类法治讲堂30余次,为900余人提供了咨询,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法律解答,像种子落地生根,让法治意识在广大乡村发芽、开花、结果。
“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花桥法庭干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份热心与主动,让许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通过先行调解化解邻里冲突、债务纠纷70余起。
秉持公心+善于借力让多元解纷“暖起来”
“老黄,老唐,暂时不要争,咱们先看看土地台账再说。”在下花桥镇黄土坝村的田埂上,承办法官拿着土地登记册等资料,身边站着村干部和司法所调解员。
面对这起涉相邻土地纠纷,下花桥法庭启动了“三员三长”(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警员和片长、组长、邻长)联动解纷机制——这正是“善于借力”解纷的生动实践。
2025年6月,天气炎热。黄土坝村的村民老黄和老唐因土地边界争执不休,情绪激动。法官黎敏岚从村干部口中了解情况后,借助“三员三长”机制,迅速联系下花桥镇土地管理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和司法所调解员赶赴现场。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别因这个事伤了和气。”黄土坝村村支书对当事人的劝解如清风拂面。
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对照土地登记资料现场测量、逐条释法。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一整天的努力,最终把老黄与老唐相邻的土地界线搞清楚了,双方不再争执。
老黄面露愧色:“这个事情,之前我没搞清楚,是我太冲动了!”老李也笑着回应:“误会解开了,我们还是好邻居!”两人终于握手言和。
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下花桥法庭深知“借力解纷事半功倍”,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好成效。他们充分发挥“三员三长”机制的“人熟、地熟、事熟”三大优势,三年来高效化解矛盾纠纷260余起,这些基层力量已经成为下花桥法庭司法为民的“好助手”。
坚定决心+凝聚合力让疑难案件“消化了”
下花桥法庭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联合有关单位、人民团体、基层群众组织建立健全协同联动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凝聚起最大的解纷合力。
“拆了好!终于拆了!”看着隔开两户人家十年的钢架板被移除,楼梯间重新洒满阳光,变得通透宽敞。这起涉及两个乡镇的纠纷,曾让双方反目成仇、矛盾加深,最终在下花桥法庭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成功化解。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再难的事情也要办好!”面对这起疑难案件,下花桥法庭依程序报请后迅速启动了“1+3+N”联动机制,联合下花桥镇和郦家坪镇两乡镇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村干部组成调解工作组。
他们白天丈量楼梯尺寸,晚上分头入户谈心,既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相邻权的规定,又说“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当第七次调解结束时,两户人家终于握手言和。
类似的合力化解纠纷的案例还有很多。
郦家坪镇杉木桥村三名村民因琐事积怨四年,后来矛盾冲突升级。院长肖竹梅得知后依程序报请后迅速启动县、乡、村三级联调机制。
郦家坪镇党委书记主持专题会议,指派副镇长牵头组建调解组。经过调解组成员10余次单方调解、3次集中调解,终于让三家人消除隔阂、握手言和。
“团结起来力量大,合力解纷效果好。”纠纷成功调解后,参与调解的镇干部感慨地说道。
近三年,下花桥法庭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700余件,调撤率达53.6%,服判息诉率高达98.7%,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群众信赖和称赞。
“我们将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小法庭’发挥‘大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邵阳县法院院长肖竹梅的话语坚定有力。如今,这幅由“三心三力”绘就的美丽“枫”景画,正在三湘大地上续写着平安建设的新篇章。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