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模范先锋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烽火地 幸福乡

发布时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反腐资讯网讯:1937年9月25日,一串电波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村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窑洞中发出,随后传遍全国,震惊中外。

“平型关大捷!”

作为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近日,记者再次踏上这片英雄的土地,聆听在群山中回响激荡的胜利号角,感受革命老区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站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向下俯瞰,当年的主战场乔沟依然清晰可辨。

88年前,正是在这里,八路军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一张张真实的史料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将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重现在人们眼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到一个月,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气焰嚣张的日军,企图一举攻占华北屋脊——山西,进而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一时间,“恐日病”的哀号、“不抵抗”的论调像瘟疫一样在中国蔓延。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后即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配合国民党正面守军,在平型关东侧乔沟一线伏击进犯太原的日军。经过血战,歼灭日军一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一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说。

“人数:中国军队师10000余人,日本军队常设师团22000人;步骑手枪:中国军队师3821支,日本军队常设师团9476支;轻机枪:中国军队师274挺,日本军队常设师团541挺……”纪念馆内,一张中日军队步兵师兵力装备对比表吸引参观者驻足。

“表上展示的实际上是平型关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的兵力装备对比。要说起八路军的装备,那就差得更远了。”毛春桃告诉记者。

敌我装备悬殊,八路军凭何取胜?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毛春桃的回答铿锵有力。

她用一个故事进一步解释:平型关大捷中,老爷庙高地是伏击圈中的一个制高点,也是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战场。日军抢先占领老爷庙高地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副团长杨勇带领战士们,向四五百名日军发起猛烈进攻。子弹打光了用刺刀拼,刺刀弯了用枪托击,枪托折了就和敌人扭打在一起,连长牺牲了排长上,排长牺牲了班长上,有的战士直到牺牲时双手仍死死掐住日军士兵的喉咙。

“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的必胜信心,敢于胜利、敢于亮剑的无畏精神,二者兼具一身,又有怎样的强敌不能战胜呢?”毛春桃感慨地说。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平型关大捷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自此,一颗名为“信心”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发芽。至1938年年底,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已经基本完成了战略展开,依托根据地的游击战不时奏捷,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完全落空。

昔日烽火地,今朝绿满山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在距离平型关大捷纪念馆40多公里的灵丘县红石塄乡车河村,绿水青山、景美人富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村。

“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小伙子领个媳妇儿不敢回家乡。”土生土长的车河人、车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这样形容。

自1994年担任村干部起,王春一直为车河的发展思索、忙碌着。

“灵丘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没有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提起平型关大捷,王春红了眼眶,“作为村干部,我无数次地自问,多会儿能让村里有个变化,让我们的后代过上好日子。”

让荒山绿起来,是王春想到的第一条出路。

“以前,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山石,想捡点树枝当柴烧都做不到。”没有树,就一棵棵种,王春带领村民去县城周围的马路边剪杨树枝,回来后在村集体的田地里插秧,等长至两三米高时再移栽到路边及河滩中。“后来国家号召,要想富,家家户户都栽经济树木。我就一趟趟去县林业局要树苗。”

苹果树、大接杏、核桃树……随着一棵棵经济树在车河村的山上生根发芽,王春“每年绿化一个小山头,绿化一条沟”的目标成为现实,车河村的生态面貌得到彻底改善。

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2013年,灵丘县在车河村率先尝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村委会成立全体村民参加的合作社,将村民承包的耕地、林地、四荒地及整个区域内的山川、河流、峡谷等全部“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把经营权流转给有机农业公司,让资本流进来、资源活起来、农民富起来。

如今的车河,700亩有机杂粮和蔬菜、3万只有机鸡、5000只有机青背山羊等,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依托。

有机农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也热闹非凡。车河村将有机农业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民俗博物馆和有机产品展示中心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并举办农事体验、手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013年,车河村人均年收入还只有2300元;2023年,已经达到了23500元,是十年前的十倍!”王春高兴地说,如今的车河,“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田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村民的生活是一年更比一年强”。

干了27年村支书的王春,现在依旧闲不住。就在采访当天,他还在忙着村里修桥的事。“今年探索在山里养些黑猪为村里增收,修座桥方便照看。”王春说,“不畏困难,敢于胜利。88年前平型关大捷是这样,现在还得是这样。”

铭记英雄志,传承报国情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大家听过这首雄壮豪迈的《八路军军歌》吗?”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将帅广场,10尊铜铸的指挥员雕像下,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冯禹耀正在讲一堂特别的思政课。

主战场乔沟布满弹痕的崖壁,打满补丁的行军锅……循着冯禹耀的讲解,该校煤炭工程学院的同学们一边行走,一边感悟抗战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也活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同大学积极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建立12个研学小组,围绕红色资源、传统文化、社会发展设置12条路线、18处教学点,推动思政教育从书本理论走向现实场景。

“我们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系统梳理馆内史料、展品及多媒体资源,紧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讲述平型关大捷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杜海燕说。

一边是大同大学行走的思政课如火如荼,另一边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正在筹备“红星闪闪 烽火少年——抗日儿童团特展”,今年9月将配合思政课进入灵丘县各中小学。

“通过挖掘抗战时期儿童团的英雄事迹,展现民族危难时中华少年儿童机智勇敢、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毛春桃说。

作为国家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近年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深入开展馆校合作,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充分发挥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革命文物进校园”等活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战争的烽火已经远去,但在一堂堂思政课中,英雄的精神,薪火相传。

“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里,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是使命也是责任。”毛春桃说。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相关文章

电脑版 手机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人员查询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管

《反腐资讯》内参官方网站

反腐资讯网    京ICP备2023034612号

《反腐资讯》内参出版刊号:京内资准字第L0062

投稿邮箱:ffzxnc@163.com 监督电话:185010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