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资讯网讯:俭者心常富“ 语出五代谭峭《化书》,意为节俭的人内心常常感到富足。此句古训道出了外在节俭与内心富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给今人以启迪,外持节俭,内求心富,方能行稳致远。
老子云:“知足者富。”世人常将富足与金钱财富等同视之,殊不知心之富足,方为真富。俭,也并非吝啬、寒酸之谓,而乃节制之道,是内心对物欲的主动克制、选择和超越,是一种生命智慧、修身境界和价值追求。司马光《训俭示康》言:“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俭者,正因知足寡欲,不被物欲羁绊和牵累,故能专注于自我内心成长和内在精神探求,为学修德、爱民助人、专注事业、追求人生理想。当一个人精神世界富饶丰盈,内心自然也是充实、富足的。
回溯历史长河,无数古圣先贤以节俭为人生圭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始终好学不倦,内心充盈着对儒家大道的忠诚信仰、向世人传播儒家政治主张的坚定志向,这种“贫而乐道”的生命实践,映照出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盈。诸葛亮用生命践行“俭以养德”的箴言,临终时家产不过“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将全部心力投入到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之中,在大我之境中实现了生命的丰盈……他们追求节俭淡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心之富足的真正内涵。
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崇俭戒奢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代代共产党人心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节俭奋斗、忠贞不渝。井冈山时期,大家吃红米饭、南瓜汤和野菜,党的领导同志都是身着粗布,脚穿草鞋。延安时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许多优秀党员干部秉持节俭之德,在为国分忧、造福于民、助人为善的奉献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书写着心灵富足的篇章。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生活极其简朴,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办公桌破旧不堪却舍不得更换,一心只为兰考人民治好当地的风沙、洪涝和盐碱化问题。
心若知足,陋室亦如华屋;人若寡欲,粗茶淡饭亦有至味。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引导干部职工增强节约意识、珍惜物力财力,积极培育和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机关文化。”党员干部要以俭养心,以俭兴业,将节俭的理念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节俭中坚守廉洁,在为民服务中充盈内心。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