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五四精神”守护公平正义
2025-07-09 16:08:04 来源:湖北长安网
张阿姨,这份手册背面有我们的24小时维权热线,请您收好。在湖北省荆门市宋河镇,京山市人民法院宋河法庭“富水法治宣讲小分队”正走进社区开展“订单式”普法。截至目前,像这样的法治宣讲活动,荆门青年法官志愿服务队今年已开展47场,惠及群众6000余人。
在审判一线,青年干警的创新活力更为凸显。当青春与法徽相遇,当初心与使命交织。荆门市两级法院(以下简称“荆门法院”)将青春热血熔铸进司法改革的时代答卷,让“五四精神”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上焕发新生。
从“纸上思辨”到“庭上实践”
一本《裁判的方法》颠覆传统法律认知,一场彩礼纠纷引发习惯法与成文法的碰撞——在荆门中院“象山法语”读书分享会上,青年干警们正围绕审判实务展开热烈讨论。
“象山法语”品牌作为融合线上“云端对谈”+线下“主题沙龙”的读书分享平台,2022年创建以来,已孵化出40余场思想碰撞,沉淀200余万字读书笔记,更催生出“龙泉法韵”“京法青年说”等基层读书子品牌。该平台以惊人的“虹吸效应”突破行业壁垒,吸引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司法、教育、金融等领域从业者深度参与其中,逐步蝶变为集名家讲坛、专业培训、主题调研、学术研讨、同堂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法治培育矩阵。
依托“象山法语”品牌,荆门中院先后举办涉公安、检察、司法、律师等多领域从业者同堂培训,直面法律适用分歧;与高校联合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专题读书会,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组织社会保障、金融、刑事诉讼等多领域从业者同堂培训,统一争议执法尺度,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提供新思路。
青年干警将“象山法语”的研讨成果深度嵌入案件审理各环节。他们聚焦“知识产权保护”“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重点课题深入调研,精准锚定审判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围绕庭审规范、裁判尺度等关键环节,编制成标准化、可操作的条线工作指引,成功打通了从理论思辨到司法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从最初的法院青年“司法自留地”,到如今的跨行业“法治生态圈”,“象山法语”的进化史,恰是荆门法院青年成长的最佳注脚。
当“青年方案”遇见“文化算法”
目前,京山速裁快审“先锋队”平均年龄32岁,让民商事案件平均办理天数提速29.73%;钟祥法院“莫愁+”诉讼执行服务团队打通利民连心桥;掇刀法院探索推行环境资源案件“绿色识别”机制;沙洋县法院创新推出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制度;东宝法院涉企“共享法庭”变“坐堂办案”为“上门问诊”,企业参与诉讼的周期和成本平均降低50%以上……这些“青年方案”正重塑司法效率新标杆。
近三年来,青年干警以研以促审的专业精神,在理论与实务领域双获突破:26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项,2个重点课题获评全省优秀,4个案例入选最高法院典型案例库。
“抓前端呀治未病,走村串户了民情……”清脆的琵琶声中,青年干警们化身为法治歌者。舞台上,她们指尖拨弄琴弦,将法庭调解的赡养纠纷、土地争议等真实案例,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楚调民谣《五心“枫”情暖人间》。这部融合现代司法实践的舞台剧至今已在社区、乡村乃至省法院的舞台上展演10余场,吸引1.2万余人次观演。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话剧《读古颂荆》的舞台上,青年干警饰演的荆门知军陆九渊,正与现代法官“跨时空对话”,将包山楚简中的司法智慧与新时代枫桥经验交织。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演出,正是法院青年们的“沉浸式普法”创新实践。
青年法官将“和为贵”“无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矛盾纠纷化解,把调解中引用的文化典故、乡规民约上链存证,形成可追溯的“文化解纷账本”,用文化算法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通道。“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用现代视角激活传统法治文化的基因,让‘止争息讼’的智慧照进现实。”荆门中院党组书记、院长何震表示,当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转化为“枫桥经验”的荆门实践,“法为绳墨,文化为舟”的治理新境界正生动呈现。
从“司法青苗”到“先锋矩阵”
为锻造专家型青年法官队伍,荆门中院创新推行“课题制+评查制”双轨培养机制,由32名青年法官组成刑事、民事、执行等5个专业化调研小组,对近三年300余件发改案件开展“解剖麻雀”式分析,精准梳理事实认定、证据采信等40余类典型问题。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青年法官案件评查人才库,常态化开展案件质量评查,推动审判监督管理精细化,全面提升审判质效。“每一次评查都是一次‘反向教学’,让我们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办案全流程,这种能力比结案数更珍贵。”民事评查组组长熊蓓表示。通过评查他人的案件,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拓宽审判思路和方法,也能促使青年法官们严谨的对待每一个审判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为了让青年法官的成长突破“庭院深深”的局限,荆门法院先后组织60余名青年干警到知名高校研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法学名家现场授课,培养了一批既懂审判又善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与学界前沿对话,让审判思维突破了‘经验主义’的桎梏。每攻克一个法律难题,就像攀上一座新的高峰。”青年法官袁达成在西南政法大学研学交流时感慨。通过实施青年干警培养工程,荆门中院已有二十多名干警走上中层岗位,十余名青年荣立二等功,三十多人获省级以上表彰。这支占全院59%的青年队伍,正成为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生力军。
荆门中院政治部主任向华波翻开人才图谱:“从‘新手法官’到‘审判专家’,我们构建了全周期成长体系。”从田间地头的“移动调解室”到云端法庭的“数字法槌”,从企业车间的“法治问诊”到智慧法院的“算法赋能”……
站在法治中国建设新起点,这群平均年龄37岁的司法生力军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壮阔征程。
“以我火红青春,捍卫法律尊严;以我满腔热血,书写司法华章!”这铿锵誓言,正化作荆门法院青年干警勇立潮头的时代回响。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