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中国行丨光照临川
2025-07-11 15:02:4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江西抚州,古称临川。“临川才子金溪书”,这里文气盎然,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革命年代,这里见证了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长征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讲起,信仰的光芒照亮了今天的我和你。
熙丰楼头见名贤
从北京去抚州,我在南昌中转。火车经过赣江时,我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印象中,赣江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丰沛、湛蓝。我想起了赣江边的滕王阁,想起了王勃的《滕王阁序》。
倘若王勃得见今日浩浩汤汤的赣江水,会否写出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惊艳的句子?我不能肯定。但我知道,若是王勃今日再写《滕王阁序》,一定要拿出更大的篇幅写江西名贤。“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此语称赞曾任临川内史的南朝诗人谢灵运,山水诗在他的笔下走向成熟。
抚州古称临川。临川不只有谢灵运这一支妙笔。从宋代开始,临川不断涌现出诗文大家,让它得到了“才子之乡”的美誉。我们不必拿出历史上临川出了多少进士、举人的数据,只需听听抚州人自己如何说即可——“文昌桥上晒文章,无才莫入抚州门”。
临川才子中,有一位不仅具文学之才,亦具治国之才,在他逝世后,人们仍不断议论他、研究他。他就是北宋的王安石。抚州之行的第一站,我来到了王安石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园林,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仿古建筑,名曰熙丰楼,得自北宋熙宁、元丰两个年号,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即在熙宁、元丰年间推行。
游览古建筑,我喜欢看悬挂在建筑上的匾额、对联都写了什么。熙丰楼头,有书法家舒同题写的“革故鼎新”匾,另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写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自古英豪钦卓识;道德可以师,学问可以传,文章可以诵,至今乡里仰遗风。”上联道出一位改革家破旧立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下联道出王安石留给后世的丰厚遗产。
王安石的道德文章、清廉操守有口皆碑。另一位江西才子黄庭坚评价他:“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此非虚言,有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为证。王安石患有哮喘,医生开的药方中有一味出自山西紫团山的野生人参,此药名贵,不易觅得。恰有人从山西回京,且有紫团山的人参,就向王安石送了几两。王安石谢绝不受,他的身边人劝道:“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王安石不以为然,回道:“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
王安石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很低,不讲吃穿。《独醒杂志》记载了他如何待客。王安石居相位时,他儿媳家的亲戚“萧氏子”来看他,王安石请他次日来家中吃饭。萧公子以为王安石这样的人家请人吃饭,必定是珍馐美味,所以盛装出席。次日,萧公子在王安石家中等了好久都没有见到主人,饥肠辘辘,又不敢走。等到终于上菜,萧公子发现竟是这般简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骄纵惯了的萧公子不肯吃这些东西,筷子都没动,只啃了几口胡饼就放下,王安石见状,竟接过他吃剩的胡饼,以免浪费,此举令萧公子惭愧不已。
提到宋代士人生活时,品茗、焚香、抚琴,何其精雅。然而王安石的生活却是与精雅无关,他天生不懂得如何享受,但对于修身洁行之道,他固执坚持,并且不惧世俗的目光。他从孔孟的言行中得到精神力量,在《命解》这篇文章中,他称赞“孔子不以弱而离道,孟子不以贱而失礼,故立乎千世之上而为学者师”,那些想中伤孔孟的人,其实无法真正造成损害。
从熙丰楼二楼往外看,我看到了立在楼前的王安石塑像的背影,这个背影有些孤独,但傲然挺立在天地间。
文昌桥畔为民情
江西省有五大水系,均注入鄱阳湖中,除了赣江外,还有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抚州因抚河而得名。抚州古城在抚河西边,前面提到的临川才子们晒文章的文昌桥就在抚河上,过了文昌桥,就来到了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
入夜后,文昌里无疑是抚州最热闹的地方,青石铺成的老街上游客摩肩接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隆万寿宫在璀璨华灯下更显赣派建筑的风采,绘制于居民楼外的巨幅戏曲人物动漫画像提醒各位游客,文昌里是一个有戏的地方,抚州是一个有戏的地方。
公元1550年,汤显祖就出生在文昌里,这里是他的家族世居之地,1616年,汤显祖逝世,葬于文昌里的家族墓园。2017年,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汤显祖家族墓园,一代文豪汤显祖就长眠于此。
这里离文昌桥只有咫尺之遥。地方文史工作者告诉我,我方才匆匆走过的文昌桥,与汤显祖还有一段深深的缘分。
1594年,文昌桥毁,其时汤显祖还在浙江遂昌知县任上,在时任临川知县的努力下,十一座桥墩恢复了四座,其中两座是汤显祖家族捐资修成的。待到1598年,汤显祖已退出官场,回到家乡临川,重修文昌桥的工程陷入停顿,百姓乘船渡河又常有溺死者。他与临川一位管理驿站事务的官员孙耀祖决心完成文昌桥的重修工程,他们首先争取到抚州同知的同意,之后汤显祖家族再度捐资,乡绅、平民受其鼓舞也纷纷捐资。1602年,文昌桥终于建成,临川官民于此桥迎春,“欢呼者万计”。此次重修文昌桥,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是孙耀祖,汤显祖在为他撰写的去思碑文中说:“为民决计便利,虽一事,非仁智以勇不能。官虽卑,亦能有所发愤。”
为官当为民兴利,官职卑微,也可修复一座桥,造福万千人。汤显祖在遂昌知县任上,多有为民兴利之举,他离任后,遂昌百姓思之念之。
汤显祖有一段著名的《四香戒》:“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这是他的为官之道,也是留给后代的劝世良言。
我想汤显祖一定是个对香事敏感的人。
回到家乡的汤显祖,并不住在城外的文昌里,而是住在城内的玉茗堂。玉茗是一种花,即白山茶,纯白高洁、香气怡人,汤显祖用它命名自己的居所,亦是表明自己的纯白高洁,不与流俗为伍。
在玉茗堂,汤显祖完成了“临川四梦”中的三梦,《牡丹亭》完成于1598年,《南柯记》于1600年,《邯郸记》于1601年。
今天,玉茗堂已不复存在。或许在毫无目的的城市漫游中,我路过了玉茗堂的旧址,玉茗堂是何模样,是否其中有一座“姹紫嫣红开遍”的园林?
一切都从这园林开始。杜丽娘在园林中获得了青春的觉醒,她因为追求理想爱情而死,又因为爱情理想而复生。在古典文学中,只有汤显祖赋予情这般巨大的力量,他如此宣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那个虚伪的道德、名教的世界,只有凭借情这股巨大的力量才能冲破,还给人以自由。在晚明的时代潮流中,汤显祖具有超前性。
广昌路上守初心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是毛泽东1930年2月创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毛泽东以“减字木兰花”为词牌的词作,仅此一首。这是他率军自广昌向吉安进发的途中创作的,雪中行军,红旗更加夺目,革命军人的意志更加顽强。
此刻,我们正在去往广昌的路上。广昌是抚州市最南边的一个县,与赣州市石城县、宁都县接壤,石城再往南就到了瑞金市。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广昌成为中央苏区的北大门。
广昌是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成为国共双方军事斗争的焦点。1934年4月10日,广昌保卫战打响,国民党军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进攻广昌,红军则有9个主力师与之作战,战役历时18天,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英勇作战,牺牲5500余人,广昌县城失守。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是位于广昌县甘竹镇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昌段),红军广场上,“中央红军长征故事从这里讲起”的标语与雕塑,将九十年前发生在广昌的那段革命历史予以了简洁有力的概括。
何以中央红军长征的故事要从广昌讲起?简要说来,广昌战役引发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而高虎脑战役的阻击为最后实施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在攻占广昌后,国民党军继续向广昌南部高虎脑地域推进,这里距离瑞金只有百余公里,为了捍卫红色政权,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争取时间,1934年7月21日打响了高虎脑战役,至8月底结束,历时41天。
高虎脑战役取得了胜利,有力阻滞了国民党军进占中央苏区腹地的进程,歼敌6000余人,上千名红军将士和数百名广昌苏区干部群众的鲜血洒在了高虎脑这片红色土地上。其中就有红三军团红5师政委陈阿金。
高虎脑战役有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蜡烛形、宝峰山战斗,驿前战斗,看着地图上这几个地方的位置,令人揪心不已,一个比一个更南,一个比一个更靠近瑞金。可以说,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守护中央苏区的防线。
在万年亭战斗中,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的狂轰,陈阿金与红5师师长李天佑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信念,鼓舞士气,指挥战斗。1934年8月28日,陈阿金与李天佑视察前线阵地,一架敌机投下一颗炸弹,落在陈阿金的身旁,李天佑手被炸伤,陈阿金壮烈牺牲,时年36岁。《红星报》刊登的悼念陈阿金的文章写道:“在激烈的战斗中,我们最坚决最有力的阿金同志竟为苏维埃流了最后一滴血,而光荣牺牲了!阿金同志的牺牲,是我们很大的损失,我们要学习阿金同志无产阶级的顽强抗敌精神。”
顽强抗敌的不仅有英勇的红军将士,还有英勇的广昌百姓。在距离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昌段)不远的地方,有一条甘竹老街。老街紧邻旴江(即抚河),在古代是客家人北上的必经之地,是繁荣兴旺的水陆码头。
老街上规模较大的老房子刘孟隆公祠中,近年来人们才发现,揭开墙皮后竟写满了红军标语,据学者统计,共计150余条。当年红军的豪情壮志、严肃活泼,就写在这些标语中,而它得以存续至今,离不开广昌百姓的悉心守护。
甘竹老街正处于开发状态,有些老房子已经得到妥善利用,在一座以莲廉文化为主题的展馆中,我读到了一则故事、看到了一幅画。
广昌县甘竹镇洙溪村一个叫魏黎仔的红军战士,在广昌战役后随队伍踏上长征之路。长征路上,他将自己一根皮带煮熟了给战友们吃,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魏黎仔在饥寒交迫中牺牲。他没有留下照片,展馆请画家绘制了一幅画——天高云淡,荒草漫漫,一位红军战士背对画面,手持钢枪,向前方走去。
游客看到的是红军战士的背影。在广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背影,他们坚定地朝着红旗的方向走去……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