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语清风丨慎初于微 防溃于始
2025-10-20 08:38:4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纪委网站
《礼记·经解》有云,“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初始选择,深刻影响着人生的航向。慎初,是抉择时审慎判断,是诱惑前清醒自持,是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的关键要素。人生之路欲行稳致远,必先守住初心的纯粹与操守的端正。
古往今来,很多贤者把慎初守节作为修身正己的立德之本、防患之始。明代张瀚刚当上御史时去拜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他讲了轿夫“新鞋踩泥”的故事。轿夫穿新鞋时步步谨慎择地而行,唯恐污损,可一旦不慎踩入泥坑,便“不复顾惜”。他以此告诫张瀚“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初节失守,则底线容易逐渐崩塌。清代官员张伯行更是将“慎初”融入为官准则,他在《却赠檄文》中严正宣告:“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他时刻惕厉自省,在官场中始终保持清廉自守、刚正不阿的品质。正如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所言,“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人生如行路,初节如路标,方向之抉择、路径之取舍,常常取决于最初始的抉择。
反观当下,仍有少数人抱有“一次收礼无伤大雅”的侥幸心理,或是陷入“一顿吃请乃小事小节”的认知误区。这种心态既忽视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客观规律,更低估了“一步错导致步步错”的巨大风险。观察一些腐败官员的堕落轨迹,从初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的“心安理得”,从笑纳“薄礼”到贪求“重利”,这一过程如同“白袍点墨”,洁白的袍子一旦沾染墨点,便难以完全洗净,微小的污点可能逐渐扩散成明显的瑕疵。初之不慎,后患无穷。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及时掸去思想之尘,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把纪律挺在前面,发现问题就要咬耳扯袖,使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
“慎初”并非一时的克制,而是贯穿始终的敬畏与坚守。“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占山,17岁时立下“一心跟党走”的誓言,戎马生涯几十载,先后参加各类重大战役战斗40余次,用优异的战绩回报党给他的第二次生命。离休后,他仍然严守底线,勤俭节约,自己骑自行车出门,以“不占公家一分便宜”的自律维护党纪;教育子女要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不越雷池半步”,将严的作风融入家风。他说:“入党仪式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
慎初于微,防溃于始,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身立德、拒腐防变的终身课题。这道屏障,要深植于“心有所畏”的思想自觉,更要外化于“行有所止”的行动自律。必须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守住初心、把住第一关,慎始而敬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慎初者方能守终,守终者必然慎初。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初始即严、一严到底的自觉,在每一个“第一次”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每一处“细微事”中反躬自省、防微杜渐,保持初心的坚定与本色的纯粹,在忠诚履职的道路上稳健前行、笃行致远。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