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筱艳:不忘为民初心,履职担当作为 2022-09-11 17:00:03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民主与法制网讯(通讯员王长斌 周玚 潘芳)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朱筱艳自从检以来,始终不忘初心,履职担当作为,创新创优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检察院评为“守正有为检察人”“优秀办案检察官”;在江苏省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获评“业务标兵”;被盐城市人民检察院评为“最美检察干警”“群众满意好干警”;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
她是群众依法维权的“贴心人”
翻开朱筱艳的工作笔记,第一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姑娘,你是吃公家饭的,要为咱老百姓、为国家多做好事啊!”这是她第一次下乡工作时,一位老大娘拉着她的手说的话。
从那以后,从门外汉到检察官,从公诉人到公益诉讼起诉人,岗位更替,角色转换,她都把“吃公家饭即要为人民办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光判刑有什么用?就算他们把牢底坐穿,我们拿不到钱,还是一场空!”几年前的一天上午,一起非法集资案的40多名被害人在检察院门口集体上访。当时,该案嫌疑人蔡某已被逮捕,但这些被害人共计60多万元的血汗钱、养老钱却打了水漂。朱筱艳作为承办检察官,经过长达3个多小时耐心劝导、说服后,几十名被害人带着充满期望的眼神,留下一句“我们相信你”,就陆续离开了。
她也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大家讨回公道。经过多方了解,她发现蔡某还有一处等待拆迁的房子,于是多次上门,以真诚劝导,用真情感化,反复做工作后,得到了蔡某家人的理解支持,他们主动提出用拆迁补偿款来偿还。与此同时,她带着同事一连几天深入被害人家中,挨家挨户争取赔偿时限,入情入理进行劝说调解,最终,双方签订了分期还款协议。当年春节前,被害人纷纷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欢欢喜喜回家过年。
她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亮剑人”
2015年,朱筱艳参与了东台市通榆河水污染案的审查起诉工作,这是她从事公诉工作以来遇到的嫌疑人最多、辩护律师最多、涉案数额最大、社会影响最恶劣的案件。
2013年至2015年间,张某某等人用非法改装的槽罐船,将多达8000余吨的工业废酸直接排入河中。然而,因作案时间跨度长,且大多数嫌疑人翻供,在审查中,对主观故意和排污数量等关键问题如何认定,难度很大。作为承办人,她白天反复讯问,补充证据;晚上查阅案卷,复核证据。经过两次退回补证,连续六天庭前会议,持续三天庭审对抗,最终,涉案的13名被告人、4家单位均被作出有罪判决。此次精准打击、守护生态环境的做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她是协作共赢理念的“践行人”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列为中国第一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江苏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申遗不易,守遗更难。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施某某非法捕猎野生鸟类647只,李某某等人擅自采伐树木146棵……
这类案件时有发生。如何量化非法捕杀、非法砍伐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如何修复生态?如何真正打通案件处罚、教育与修复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成为了摆在朱筱艳面前的全新课题。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查阅资料、探访专家,以及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她逐一破解难题,先后成功办理了盐城地区首例涉及林业、渔业、野生动物等公益诉讼案。如施某某非法狩猎一案,针对其没有足额的赔偿能力,她探索性地提出以部分经济赔偿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替代性赔偿,获得法院支持。这起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2019年度环境资源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环环相扣,生态保护强强联合。在办案实践中朱筱艳深切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动和凝聚治理合力。于是,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在东台市委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东台市先后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湿地生态公益保护实践基地、盐城首家林业生态植被恢复基地,并充分发挥基地辐射作用,开展系列法治宣传,引导督促违法行为人缴纳生态修复赔偿金300余万元,补栽树木100余亩,投放鱼苗10万余尾。
从检15年,朱筱艳说,她始终记得那个大娘粗糙的双手和手上的温度,始终记得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期待的目光和那句“姑娘,你是吃公家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