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托举百姓“安居梦”
2025-11-22 09:14:5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系统性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一本不动产权证,承载着千家万户“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朴素心愿。整治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盼,监督所向。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将推动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作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托举起人民群众的“安居梦”。
深挖病灶——
剖析不动产“登记难”成因,凝聚合力推动整治
一本不动产权证,连接着落户、入学、融资等群众最现实、最关注的切身利益。买了房却无法办证,成为不少遇到此类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
今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强化统筹,将集中整治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作为打赢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役。四川省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扛起主体责任、强化协同联动,对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深入排查、持续化解。
聚焦关键环节,凝聚合力协同推进整治。四川省纪委监委召开专题会,监督指导主管部门科学制定集中整治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工作方案,并在集中化解期间实时跟踪指导,“面对面”指出工作堵点,“点对点”督促履职尽责。在省纪委监委全程跟踪下,相关职能部门对2024年12月31日前国有土地上已建成销售的住宅进行全面起底摸排,形成涉及1816个项目、70.12万套房屋的统一任务台账。针对综合调研发现的用地手续不完善、未通过竣工验收等11类突出问题,省纪委监委监督推动出台省级指导政策,创新提出一批针对性化解举措,为基层破解难题提供了关键依据。
“截至目前,已推动有关部门为全省63.62万套‘登记难’房屋办理不动产权证,化解率90.73%。”四川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紧盯剩余存量问题化解,坚持“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任务。
整治不动产“登记难”,“主战场”在基层。在四川省简阳市,一小区项目因违法建设、规划不符等问题无法通过验收,456户业主的落户、入学等诉求长期受阻。
“经过全面排查,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多在开发商身上:有的资金链断裂,无力缴纳税费;有的为一己私利,不按报批规划建设。”简阳市纪委监委驻市住建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周丽说。
如何破解“企业生病、群众吃药”的困局?周丽态度鲜明:“绝不能将开发商的义务与群众的合法权益进行捆绑。”为扭转局面,简阳市纪委监委联动自然资源、法院、住建等16个部门印发《集中整治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工作方案》。一方面,明确将购房人办证权利与企业法律责任脱钩,只要购房人履行了合同义务且无过错,即可“先行办证”,开发商欠缴的税费、违规的责任由相关部门依法另行追究;另一方面,推行“一案一策”工作机制,针对违法建设、规划不符、资金短缺等不同“病灶”,开出不同“药方”,逐个攻坚化解。目前,简阳市已化解5个“登记难”项目,解决1165套房“登记难”问题。
不动产“登记难”,表象在登记窗口,病根却在前端的审批、验收等环节。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纪委监委第八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邓翔看来,部分项目用地、规划、竣工手续不全等“先天不足”,因时间久、牵涉广,就像“一团缠绕多年的乱麻”,解起来难度极大。
跨部门协同的“梗阻”进一步加剧了矛盾。“部分开发商未批先建、擅自变更规划,而有关部门间职责不清、存在信息壁垒,导致‘旧账难清、新账又添’。”杭州市钱塘区纪委监委第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周红认为,部分干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倾向,甚至推诿塞责,缺乏主动靠前、协同破局的担当。
“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分类施策、系统施治,推动职能部门担当作为,用实实在在的‘红本本’化解群众的‘心头病’。”四川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精准破题——
坚持“小切口”整治,分类施策推动问题化解
不动产登记涉及链条长、环节多,情况千差万别。面对沉疴积弊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精准选取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具代表性的“小切口”,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问题楼盘”成因复杂,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一房地产项目因开发商与承建单位陷入纠纷,公司账户被查封、验收材料缺失,493户业主的办证之路陷入“死循环”。
针对这一情况,青白江区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纪委监委监督+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责任部门包干”的协同攻坚机制,成立“移动验收办公室”,走进项目现场,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谁审批谁负责”,“手把手”指导完成规划验收、消防整改等10余项繁杂工作,大幅压缩验收周期。面对开发商欠缴维修资金的“关卡”,区纪委监委推动采用“证缴分离”办法,由不动产登记中心“容缺办理”,最终实现493套房屋“当日受理、当日取证”。青白江区随即对类似问题展开全面摸排,后续又推动2个楼盘、1398套房屋完成登记。
“安置房”是承载群众“安居梦”的民生工程。然而,在海南省临高县,一批上世纪90年代因城镇建设需要被拆迁安置的31户居民,由于原开发建设指挥部早已解散,历经30多年仍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子女上学、权属继承等民生问题长期受阻。
面对“找不到责任主体”的现实困境,临高县纪委监委督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税务局、拆迁安置服务中心及属地政府组成工作小组,通过调取数十卷原始档案、多次现场核查安置背景,依规依法制定处置方案。最终,推动确定由县拆迁安置服务中心、居委会和属地政府联合进行身份与地块认定,经登记公告无异议后,为31户居民全部办理了不动产权登记。与此同时,县纪委监委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台账,明确处置时限,逐步打通多个小区因未开展消防、质量竣工验收导致的“登记难”堵点,帮助7个小区为50余栋房屋办理了首次登记,约5000户居民受益。
“农村房屋确权”事关广大农民最切身的财产权益。在福建省建宁县黄坊乡深溪新村小组,自2012年实施集中搬迁安置以来,由于用地手续不完善等问题,搬迁户的不动产权证迟迟无法办理,成了村民们多年来的“心病”。
面对农村土地房屋权属复杂、原始资料缺失等突出难题,建宁县纪委监委推动乡党委召开专题调度会,成立工作组攻坚,并同步督促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开展确权申请、测绘落宗、权籍调查等全流程工作,为12户村民在家门口颁发了“红本本”。在此基础上,县纪委监委推动举一反三,督促职能部门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审模式,按照“一事一议”“一类一策”原则,由乡镇负责核实土地权属来源与房屋审批材料,从源头理清产权关系;县自然资源局选派业务骨干下沉村组一线,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通过合并环节、线上预审等方式压缩办理时限,让群众免于“多头跑、反复跑”,基本实现农村房屋“登记不出村”。目前,全县累计化解涉房涉地登记难题203个,办理农村房屋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1800余本。
标本兼治——
严查“登记难”背后风腐问题,推动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不动产“登记难”背后,是多年冻结形成的坚冰。纪检监察机关以监督为利剑,既破冰开路,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深挖根源,查责任、查作风、查腐败,将监督“探头”直抵问题终端。
铁腕执纪,坚决清除阻碍办证的“绊脚石”。湖北省监利市纪委监委将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严查吃拿卡要、推诿扯皮、违规审批等作风与腐败问题,共查处问题8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人,推动职能部门修订完善11项制度,将“上门服务”“容缺受理”固化为常态机制。
江苏省昆山市纪委监委运用大数据技术,调取525万余条登记数据构建预警模型,对“非受理日核验”“异常快速审核”等10类风险点进行实时扫描,精准发现不动产登记窗口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12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3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5人。案件查处后,昆山市纪委监委向案发单位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修订完善制度条款41项,并引入“云派件”、智能审核等“技防”手段,从源头压减人为干预空间。
在严肃执纪问责、形成有力震慑的同时,更深层次的任务在于推动源头治理,压实全链条监管责任,防范新的“登记难”问题滋生。
多地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交房即交证”改革落地。如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纪委监委推动各审批部门常态化开展“交地即交证”“抵押即交证”,并形成“一般业务窗口现场办、疑难问题集中办、重大问题联席会商办”的分级办理机制。四川省泸县纪委监委在化解存量问题的同时,督促主责部门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等新模式,并建立健全多项制度,确保整治成果常态长效。
推动治理能力提升,不断优化服务。杭州市余杭区纪委监委第七派驻纪检监察组督促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建立“领导干部包案、区级单位协同、属地镇街落实”的三级联动模式,按照“一事一议、分类施策、应办尽办”原则开展跨部门协同。同时,推动区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强化常态化作风建设,编制《全流程廉政风险防范手册》,定期开展风险排查与廉政承诺,筑牢廉洁防线。在服务机制上,余杭区创新推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以“全程网办”为核心构建“就近办、远程审、邮寄达”模式,已办理长三角区域业务2.2万余件;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开设办证专场,搭建“一站式”服务场景,高效化解20余个住宅小区“登记难”问题,惠及群众1.2万余人。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