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活力大湾区 携手向未来
2025-11-23 09:17:2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省深圳市落下帷幕。本届盛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赛事,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赛期最长、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全运会。一场体育盛会,从赛事筹备到文旅消费,从群众参与到文化认同,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千气象。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11月7日至8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强调要“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指引下,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相向而行,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崛起。
牢记嘱托、久久为功,三地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骑行跨越伶仃洋!”11月8日,全运会历史上第一项跨境赛事成功举办。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中,选手们骑行通过港珠澳大桥,跨越粤港澳三地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全程231.8公里路程中6次“无感通关”,见证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壮阔风貌。
作为唯一一项直接联结三地的赛事,这场比赛跨越的是地区,突破的却是机制,海关、边检、气象等部门齐心协力,共同破解跨境协作难题,把融合的蓝图变成真切现实。在本届全运会上,三地把协作融入办赛的每个细节中,一系列快速通关的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赛事,更为大湾区人员常态化流动积累宝贵经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2023年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今年11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携手并进,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开通7年来,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三地的旅客超9340万人次,车辆累计1950万辆次,客流车流年均增长量分别超过16%和45%。今年前三季度,大桥日均车流量1.4万车次,同比增长19.4%。涌动的车流、人流,正交织成连接粤港澳三地情感、促进经济发展的紧密纽带。
“硬联通”持续升级,“软联通”不断上新,“心联通”更加紧密……“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经济总量跃上14万亿元,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效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这些部署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激励三地干部群众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强化政治监督、精准有力护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部署落实到位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来说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发挥主力军和火车头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广大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珠三角的9个城市,“火车头”这一接地气的比喻,生动诠释了广东之于大湾区的引领作用和重大使命。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抓紧抓实政治监督,护航十五运会顺利举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紧盯十五运会工程建设,确保筹备工作廉洁高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总共30个场馆,广州市负责其中23个的建设改造,广州市纪委监委构建全领域、全流程、全覆盖监督体系,加强对场馆建设改造的论证实施、预算编制、招标投标、设计变更、工程量调增、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督促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廉洁、安全、高效。深圳市纪委监委聚焦压实工作责任,每周通报监督进展情况,强化对项目招标、工程验收、资金使用等环节的廉洁风险防控,确保赛事各项工作依规依纪依法、阳光透明。深圳市宝安区纪委监委明确10个方面监督重点,细化152项具体任务,通过清单式、项目化等监督方式,推动松岗体育中心设施升级改造等多项工程顺利完工。深圳市南山区纪委监委会同该区赛委会财务审计部,全过程监督预算申报、财务收支、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事项,防范廉洁风险。深圳市、区两级有关纪检监察机构全程跟进监督264项城市面貌品质提升任务,推动深圳湾、前海等重点片区的10个关键项目如期完工,不断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深圳市纪委监委紧盯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监督推动市科技创新局等单位落实落细有关部署。“通过列席市科创局党组会、开展高质量发展监督等方式,推动年度重点监督事项落实到位。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约谈提醒,督促市科创局落实整改。”深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围绕科技专项资金使用、项目审批、政策落地等关键环节,已全面梳理出17类廉洁风险点,督促市科创局出台廉政风险防控相关制度30多项。持续督促市科创局全力堵塞监管漏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深做实以案促改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守牢廉洁底线,锤炼过硬作风。
今年6月,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二期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南沙区纪委监委以这一项目为监督重点,聚焦工程建设关键环节和廉洁风险高发点强化监督,牵头成立风腐同查同治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监督,建立问题线索处置“绿色通道”,对相关问题线索快查快办,严肃处理;形成项目进展和监督情况月报制度,聚焦工程实施不同阶段任务和特点定期调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召开廉洁建设及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见面会,对18家参建单位开展集体提醒谈话89人次、个别提醒谈话9人次,压紧压实“一岗双责”,督促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制和“双合同”制,签订廉洁责任合同。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大湾区线网融合的关键载体,广州地铁城际项目近年来陆续贯通,让大湾区的群众“跨城”如同串门。广州地铁集团纪检监察机构将城际线路高质量贯通运营作为监督重点,明确具体监督任务和重点监督内容,聚焦关键环节深入一线强化督导,组织开展现场检查,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17个,全力保障项目廉洁高效运行。“安全运营是线网融合的底线,我们通过随机抽查等方式,重点整治检修质量不达标、虚报工作量等问题,推动建立健全委外维修管理制度体系,确保维修服务提质增效,为线网安全高效运营夯实基础。”广州地铁集团纪检监察机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立足职能职责、优化营商环境,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良好发展环境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互联互通发展,打造更加优良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国际先进,加大改革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纪检监察机关强化政治监督,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靶向整治涉企服务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
2024年以来,深圳市纪委监委紧密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将“在深落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纳入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监督事项强化政治监督,通过精准发现问题、重点督查、提出建议等举措,督促指导市工信局成立工作组,积极对接各方资源。目前,已推动5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成功注册并落户深圳,向世界展示了国际团体标准制定“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行政检查过多过频、不规范是企业反映强烈、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今年以来,深圳市纪委监委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行政检查多头重复等问题开展监督,推动市司法局打造“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市市场监管局首创“随信综合查”监管模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必须扫“码”,迄今已纳管检查记录1.2万余条,企业能凭“码”鉴别执法人员身份,在检查结束后对执法工作进行评价,还能通过系统及时掌握行政执法合规指引、利企惠企政策等实用信息。
“以有力监督推动职能部门集中整治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市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54%。
广州市纪委监委落实“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行动要求,“小切口”整治领域性顽疾,着力纠治破坏营商环境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努力让企业投资放心、经营安心、发展顺心;佛山市纪委监委针对工程招标投标领域腐败乱象,与相关部门组建改革小组进行攻坚,推动出台《佛山市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及配套制度;惠州市纪委监委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治理,严厉打击吃拿卡要、收受贿赂、摊派费用等侵害企业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一系列坚实举措助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