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管《反腐资讯》内参官方网站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深度关注丨齐心协力共绘丰收画卷
2025-10-19 08:13:2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纪委网站

导读:风拂稻浪,五谷丰登。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当下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进度已过六成。分作物看,中稻近七成、玉米五成半、大豆近八成。

风拂稻浪,五谷丰登。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当下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进度已过六成。分作物看,中稻近七成、玉米五成半、大豆近八成。

今年以来,我国克服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增产,有望再获丰收。面对复杂气候条件和极端天气挑战,各地如何千方百计夺取秋粮丰收?

抢农时 保归仓

“地里没有收获的玉米还剩下多少?农机还有多少缺口?烘干设备能不能满足要求?”这段时间,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室负责人秦彩玲格外繁忙。她和同事们忙着指导农户分类施策、精准抢收,组织农技人员到秋粮晾晒点帮助农户科学晒粮。

据了解,东营市今年玉米等秋粮作物主要生长期内气象条件相对适宜,技术措施到位,整体长势良好,丰收基础较好。然而,连绵的秋雨也给秋粮作物收获晾晒带来了不利影响。

9月以来,全国多地遭遇连续阴雨天,农田渍涝、农机难下。各地快速推出一系列举措,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相关部门和农户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力保秋粮收得上、烘得干。

秋粮的“量”已在田中,如何确保颗粒归仓?为应对降雨导致的粮食霉变风险,东营市组织农技人员下沉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将离田玉米装入网笼或在通风处平摊暂存。针对雨大田湿的情况,当地及时调用机械进行农田排涝,并调配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履带式玉米收获机、履带式拖拉机等适用机械,全力做好抢收工作。

抢收抢烘,不误农时。阴雨天气下,适时烘干是确保粮食安全入仓的重要环节。各地加强农机和烘干设备调度力度,积极开展湿粮抢烘和晾晒作业。

10月15日,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合美东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烘干现场,粮食烘干塔正24小时全负荷运转,日烘干能力达400吨。刚收获的湿玉米经过脱粒、烘干、冷却,含水量可快速降至安全标准。

“我们向社会公布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按照就近原则有序安排应急抢烘,尽全力让每户村民的玉米能及时烘干。”东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说,全市现有粮食烘干中心73个,启用烘干设备119台,全力投入作业,目前已完成玉米烘干约15万吨。

调配农机,人机协作。农业农村部强化农机应急救灾响应,在指导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做好秋粮机械化抢收的同时,央地协同联动加力优化调度服务、调集救灾机具、开展应急作业。河南省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认定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投入应急抢收作业。同时,将履带式谷物收割机换装割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联系调集周边履带式收获机抢收玉米。

真金白银,助力秋收。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河南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救灾资金,支持各地用于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并将履带式谷物收割机换装割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种好田 巧种田

秋收时节,黑土地上泛起金黄。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富锦市是全国产粮大县,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564.57万亩,享有“黑土绿谷、北国粮都”的美誉。

在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水稻已进入收获期。“今年万亩稻田有望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这是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功劳。”富锦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羽说。

粮食高产离不开强劲的科技支撑。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总面积达4万亩,是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这里,水稻栽培采用了“无人驾驶侧深变量施肥+节水控灌”技术,秧田阶段采用超级大棚智能化育秧;园区还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模式,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星联卫星、物联传感、网联终端等多源数据融合,70个农情测报点数据实时更新,无人机巡航与卫星遥感互补校验,可以随时掌握地情粮情。

农业科技已深入富锦的大小粮田。“以往我只能凭借经验定期到田间查看作物的生长状况,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像有个农业专家随时在身边指导,种地效率更高,收成也更好。”富锦市长安镇东北村村民杨春红提到的“农业专家”,是全市安装的60余处“四情”监测站。据了解,“四情”监测站通过各类高精度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苗情、墒情、虫情和气象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农技专家们借助专业软件深入分析数据,形成农业技术指导意见,制定出详细的“每周农事”计划,再通过“农富通”手机APP第一时间发送给农户。

粮食高产离不开优质的种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不断补齐短板弱项,推动种业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以富锦市优质长粒香米主打品种“齐粳10号”为例,该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选育,具有米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

粮食高产也离不开沃野良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保护好黑土资源,富锦市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黑土地保护质量,有效缓解耕地地力退化。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面积已超过1.12亿亩,从减少风蚀水蚀、改善土壤肥力,到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业成本,效果持续显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育成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支持多 保障足

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稻海翻金浪”的丰收画面美不胜收。田埂上,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新全捻起一粒刚脱粒的稻谷:“今年水稻亩产预计达到1100多斤,产量较往年有增长。稻子能有这么好的品相和产量,真不容易!”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水稻进入灌浆关键期,当地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成虫密度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左右。一旦病虫害蔓延开来,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就在唐新全一筹莫展之际,兴安县植保站送来了病虫情报:“建议采用‘氯虫苯甲酰胺 + 吡蚜酮’组合药剂……”

只有情报还不够,科学施药是关键。考虑到部分农户不熟悉药剂使用,兴安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开展“手把手”教学,现场演示并讲解药剂配比,还提醒农户施药时要做好防护,避免农药残留。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场病虫害防控战迅速告捷,稻穗顺利灌浆、饱满丰盈。

科学防治病虫害,多措并举保丰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的广西农作物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针对主要粮食作物重大趋光性害虫,广西已经实现了集自动采集、自动识别、自动传输和分析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化监测和信息报送。基于病虫发生动态监测等多种信息发布的病虫情报准确率达90%以上,覆盖100%乡镇和90%以上行政村。

抢农时、防虫害,调农机、配农资,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出政策兜底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保障举措推出,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出台,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制度体系更加完备,为秋粮收获、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偏多,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抗灾夺丰收已日渐成为粮食生产常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着眼长远,还将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沟渠修复整治等,持续增强农业气候韧性。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协同发力取代单打独斗、农业科技改变靠天吃饭、个别保障升为系统支持……在这场秋收保卫战中,只要我们始终紧绷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把盛满中国粮的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