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2025-10-27 08:11:3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纪委网站
“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站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危机日益深重的十字路口,这不仅是中国在落实“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向世界递交的一份沉甸甸的“中国答卷”。
全面展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力度
国家自主贡献,是各缔约国根据《巴黎协定》制定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每五年更新一次。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面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力度。
“此次宣布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一揽子目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解读,其中的“1”,指新提出的量化指标,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总量减排的目标;第一个“3”,指3个关键定量指标,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第二个“3”,指3个新提出的定性指标,即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看来,这一目标体系是基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长期战略,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能源保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影响,统筹发展与减排,尽最大努力制定的国家自主贡献。
目前,中国已经提交了三轮国家自主贡献。与前两轮相比,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实现了关键突破:首次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从相对减排迈向全经济范围的绝对减排。柴麒敏表示,据测算,到2035年,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预计将比峰值下降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一绝对减排量,超过了美国与欧盟碳达峰后五年下降量的总和,远超发达经济体历史同期水平,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将深刻指引中国未来十年的产业与技术路径。”
统筹减缓与适应,系统夯实转型根基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另一大突破,是首次提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体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减缓和适应并重”理念。
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核心,是系统提升农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2022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本轮国家自主贡献将适应能力建设提升到新高度,既是对该战略的呼应,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柴麒敏告诉记者。
在持续强化适应能力的同时,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工作也取得扎实进展。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当前,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全球市场供应占比分别超过80%和达到70%,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十年来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6%,超过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总量的一半。在传统产业方面,累计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及9.5亿吨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高排放车辆近5000万辆。全国碳市场稳定运行并持续扩围,今年3月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管理后,已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这些成效为我国落实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实现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指引‘十五五’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柴麒敏说。
直面全球挑战,彰显大国担当与智慧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严峻挑战。在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个别国家推行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不仅冲击国际规则与秩序,也严重阻碍了绿色低碳和韧性技术的全球开发与扩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统筹发展与减排的难度持续加大。
在柴麒敏看来,中国实现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绝不是触手可及的,甚至不是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他强调,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后者是在原有排放绝对量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实现深度减排,而中国则是从碳达峰前的阶段过渡到排放绝对量下降的阶段,其背后所需的能源与产业系统性变革规模空前、任务艰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以知难负重的历史担当,郑重提出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这一目标,与中国一贯的扎实行动一脉相承:过去数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系统推进减排;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技术、装备与资金支持。从推动《巴黎协定》全面落实,到促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不断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
“此次中国发布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信心不足的国际社会注射了一针‘强心剂’,提供了一颗‘定心丸’,为面临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持续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又一次向世界传递一个强烈而清晰的信号——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和关键引领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滨表示。
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切实行动,需要系统的实施路径。多名专家建议,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能源结构转型,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动高耗能行业减排;另一方面需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运用多元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金精准流向储能、绿氢等前沿领域,通过构建完整产业链和丰富应用场景来凝聚减排合力。
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是中国面向未来作出的庄严承诺。前路虽非坦途,但方向已然明确——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