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管《反腐资讯》内参官方网站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战火记忆 | 扛枪打鬼子 筹粮保后勤
2025-11-24 09:14:0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导读:我叫孟超群,1924年出生在安徽宿州蒿沟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我上过几年私塾,认得些字。1939年夏天,同村的存善叔找上门,跟我说:“赵一鸣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缺能识文断字的年轻人,你敢不敢跟我们一起打鬼子?”“打鬼子的事,这可不能等。”我想都没想就应下了。

我叫孟超群,1924年出生在安徽宿州蒿沟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我上过几年私塾,认得些字。1939年夏天,同村的存善叔找上门,跟我说:“赵一鸣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缺能识文断字的年轻人,你敢不敢跟我们一起打鬼子?”“打鬼子的事,这可不能等。”我想都没想就应下了。

于是,我进了抗日游击队青年班。赵一鸣同志特别重视培养我们这些年轻人,常常亲自给我们讲课。他用通俗易懂的话,剖析革命道理,引导我们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抗日信心。那些关于民族大义、革命理想的话,像种子落在土里,慢慢在我心里发了芽。我第一次明白,“打鬼子”不只是报仇,更是为了让咱中国人能挺直腰杆过日子。

1940年,经连长吴秉曾、指导员李永春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着党旗宣誓那天,我攥紧拳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辈子,跟党走,打鬼子,绝不回头。

后来,我到了宿东独立团,当了班长。那两年,我们几乎天天风餐露宿,转战在灵璧各个集镇的鬼子据点之间,打了多少仗,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但马山头那一战,我到死都忘不了。

马山头在现在的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是座东西走向的大山。那天,我们部队原本驻扎在凤山后面,突然发现南边黑压压涌来一群敌人,连长当机立断,带着我们撤到马山头的一棵老杏树底下。他指着山顶,对我说:“超群,你抱一捆柴火上去,要是敌人往这边来,就把柴火点着,给部队发信号。”我抱着柴火往山顶跑,风刮得脸生疼,心里却绷得紧紧的。

到了山顶,我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敌人足有几百人,分三路过来,有汽车轰隆隆开着,有骑兵骑着马扬着尘土,还有步兵端着枪往前冲。我不敢耽搁,赶紧点着了柴火。火烧起来,山下的部队一看信号,立刻开始撤退。

有的战友从山顶下撤时,看见我还站在那儿,急得喊:“超群,你咋还不走?敌人马上就上来了!”我咬着牙说:“没接到命令,我不能走。”直到连长在山下大喊一声:“走!”我才转身跟着部队往回撤。可没跑多远,就遇到了日军的阻截。

我们撤到山北边,山脚下有条干河,通往宝光寺,离这儿有差不多四里路。可那会儿,宝光寺就驻着日本鬼子,我们往前是敌人,往后也是敌人。一进干河,枪声就响成了一片,子弹“嗖嗖”地从身边飞过,我们边打边退。在战斗中,我们的营长不幸中弹牺牲,我心里像被刀扎一样疼,可没敢掉眼泪——那会儿容不得哭,只能咬着牙继续撤。我们从马山头撤到萧县,又从萧县撤到铜山,整整走了一夜。第二天到了蒿沟南边,才算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41年,组织派我去怀远县龙亢镇的淮上联中学习财税知识。龙亢镇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所在地,战争年代缺人才,我只学习了半年,就被分配到行署税务局当文书,后来又当了怀远县政府会计主任,负责全县税款征收工作。有人问我:“你以前拿枪打鬼子,现在拿算盘收税,不觉得憋屈吗?”我不这么想,前线的战士要吃饭、要拿枪、要子弹,这些都得靠财税支撑,咱搞后勤,也是在打鬼子,一样重要。

皖南事变后,形势骤然严峻,我们随部队退守到涡河以北,继续打游击战。宿东办事处成立后,我调到财务局当科员,没多久又被派到六区征收处当主任,挑起了筹粮征税的重担。

六区那地方,到处都是日伪军的据点——北边的时村驻着数百日伪军,西边的苗安孜、南边的大店和娄庄亦有日伪军盘踞,他们时常出来袭扰,我们的工作就像在刀尖上玩命。为了做好税收工作,在宿东办事处的支持下,时年18岁的我牵头组建了一支十余人的税警班。那会儿最怕的就是粮草被敌人抢了,我们常常在深夜里,冒着生命危险把粮草往根据地运。

“战争年代,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鬼子斗,就不能怕死。”这话我常跟税警班的小伙子们说。有一次,我和一名税干在赶路时,突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是日军的马车队!我们赶紧钻进旁边的高粱地,趴在地里不敢动。等车队走远了,我们绕到敌后,把消息告诉了部队,让他们及时改道,避开了敌人的埋伏。

还有一次在蒿沟集,我看见3个战友被日伪军押着走,便立即赶回王集税卡,带着税警班的人,抓获两名日伪税工,以交换人质的方式救出了战友。

最惊险的一次,日伪军来了几百人,分三路围攻我们。我一看形势不对,赶紧让大家准备突围,自己则开始放火——浓烟滚滚,挡住了敌人的视线。我们的部队借着烟幕突围,可我的胳膊还是被弹片划了个大口子。我顾不得疼,跟着大家迅速撤退,直到甩掉敌人。

从1943年到1949年,我一直在后勤保障战线上。白天,躲在老百姓家里核账,晚上为了防止敌人突袭,我就带着账本往芦苇荡里钻。在游击区边缘工作时,为了不让敌人抢走粮食,我们常常趁着月黑风高,推着小车把粮食运往根据地。有时候,我还带领民工扒铁路、平圩壕、挖交通沟,千方百计与敌人斗争。那时就想着,多送一粒粮,同志们就多一分力气,所以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在彭雪枫师长率领下向津浦路西反攻,我在灵璧县浍沟区带领民工修桥铺路,没日没夜地筹粮征税,出色完成了任务,为前线的胜利尽了一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先后在宿县地区税务局、地区财贸干校、工业品站、百货站等单位工作。不管是核对税票,还是管理仓库,我都抱着十二分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这是我从战争年代就养成的习惯——那会儿的粮、税,是战士们的命;现在的公家财产,是老百姓的血汗,哪能马虎?

如今,我年龄大了,看着娃娃们吃得饱、穿得暖,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就特别高兴——我们当年流的血,没白流;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的心愿实现了。前不久,我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捧着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我又想起了马山头的烽火,想起了牺牲的营长,想起了一起战斗的战友。这枚纪念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为抗战胜利流血牺牲的英雄们的。我会把它好好珍藏,也会把我们的故事一直讲下去,让子孙后代永远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