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时代精神
2025-08-28 07:58:5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纪委网站
当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110亿元,这个夏天,中国电影再次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反腐资讯网讯: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从最强春节档到火热暑期档,中国电影正在从“开门红”走向“节节高”,自信从容地讲述具有民族特质,与世界共鸣的中国故事。票房数字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影如何扎根生活沃土、传递时代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光影动能。
扎根生活,共情当下,多元类型影片点燃暑期档
“今年暑期档以类型丰富、共情当下、‘电影+’融合为核心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总结道。
今年暑期档类型多元,古装、历史、喜剧、动作、悬疑、动画、纪录片等各类影片百花齐放,为观众带来丰富选择。其中,《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分列票房前两名。
在赵卫防看来,这些影片的成功,无不源自创作团队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提炼:“好的电影具有‘共情当下’的特征,而共情的前提是扎根生活。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才能讲好触动人心的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形成‘自来水’传播效应,推动口碑持续走高。”
《南京照相馆》的创作过程正是如此。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百姓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被迫协助侵华日军摄影师冲洗照片,意外冲印出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照片,继而谋划将证据运送出去的故事。这一设定源于真实历史——南京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洗印16张日军暴行照片,后由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成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主创团队走访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人,从大量史料中提炼出生动细节。片中照相馆老板、邮差、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塑造,都源自真实历史中普通人的选择与坚守,让观众得以在个体命运中感受历史温度。
“影片从普通百姓的求生本能出发,既展现个体的生存意志,也激发蕴含其中的民族血性,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小切口叙事更易引发普通观众共情。”赵卫防告诉记者。
同样扎根生活,《浪浪山小妖怪》虽然采用传统神话架构,却巧妙融入当代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影片从《西游记》中“无名小妖”的视角出发,讲述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假扮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创作团队深入观察当代年轻人的职场生态和心理状态,将“职场焦虑”“平凡人生价值”等现实议题融入故事,引发年轻观众强烈共鸣。截至目前,该片累计票房超过13亿元,打破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
“情感共鸣,是创作追求的目标。”《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表示,“无论是剧中‘小妖怪们’追求事业过程中产生的苦恼,还是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都源自我们对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希望作品不仅能讲好故事,更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振,带给观众温暖和力量。”
除了热门话题作品外,本次暑期档的多元类型格局,也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偏好的观众走进影院。《戏台》将舞台喜剧搬上大银幕,以戏班为背景,凭借对乱世人性的刻画,吸引大量40岁以上的观众;《捕风追影》以紧张刺激的节奏与精彩情节,收获大量动作片爱好者的喜爱;《罗小黑战记2》延续了对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深受家庭观影群体欢迎。
多名专家表示,今年暑期档最突出的趋势之一,是观众对叙事质量的要求持续提升,而这恰恰要求创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才能讲好故事;只有讲好故事,才能让电影真正触达观众。”赵卫防说。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优秀的电影作品创作无一不是回归电影本源,深入生活、感悟文化、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主题。“今年暑期档的成功再次证明,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最丰厚的沃土,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回望历史,映照现实,时代精神激荡银幕内外
电影银幕不仅是娱乐消费的载体,更应该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今年暑期档,抗战题材电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这些作品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讲述历史,照亮现实,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这段历史值得一讲再讲,今天再拍,最主要的是与当下产生连接。”《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介绍,主创团队搜集了大量出版物、纪录片、相片,还曾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搜集素材,“看过那么多历史资料,我们发现,在那一辈人身上有一种非常可敬、崇高,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念。大量有信念的普通人并没有在历史课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南京照相馆》讲述了他们的抗争。”
除了展现“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主题,申奥表示,自己还想表达团结的意义。“影片中的人物能把这些罪证传递出来,根本上是因为团结。14年抗战,从被动挨打到赢得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人民战争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最终赶走了侵略者。希望这部电影在引发大家的讨论后,形成一种凝聚力。”
目前,电影《南京照相馆》已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院线,引发海外观众共鸣。在加拿大多伦多首映式上,市民约翰·雷诺兹表示,这部电影的真实让自己感到震惊,“我对自己不知道这样的事曾经发生过而感到内疚。”新西兰观众贝特兰在看完电影后则说:“这部电影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坚强和他们抗击邪恶的决心。我认为铭记历史非常重要。”
“希望这部电影让更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反法西斯是全人类对于和平的共同期待,和平的成果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申奥说。
《东极岛》同样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展现了东极岛渔民凭借世代积累的海洋知识和水性,遵循“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成功营救英军战俘。主创团队表示:“我们想展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勇气,这种品质在和平年代同样珍贵。”
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则在整合海量珍贵影像资料的基础上,以数字修复与艺术再造相结合的方式,再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在总导演于鹏看来,抗战类型电影之所以持续受到关注,是源于情感上的强烈认同:“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空前团结、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是融入我们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始终能激荡起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纪念这段历史,抗战电影的热映,则为这场全民纪念注入情感动力。在赵卫防看来,已经上映的抗战题材电影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图景和精神传承,“既是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的礼赞,也是对抗战精神的深刻解读,让伟大抗战精神借由大银幕变得更加具象,更加直指人心。”
据了解,9月还将有3部抗战题材电影陆续公映。《营救飞虎》聚焦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营救飞虎队的行动,以“48小时极限营救”为切口,揭开一段抗战传奇故事;影片《生还》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回忆录,通过女兵李童的视角,记录了普通战士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死抗争。定于9月18日公映的电影《731》,则通过平民视角揭露日军反人类暴行,展现绝境下国人不屈的反抗精神。
传承文化,创新表达,“电影+”释放产业新动能
在文化表达层面,今年暑期档中,有不少影片选择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手法让经典IP与传统美学焕发新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创作中始终强调的重点。”於水表示,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构思来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但这个故事并非改编或扩写,而是对经典故事的一种“补写”。作品的世界观设定遵循原著的逻辑,转而从全新视角来演绎,耳熟能详的故事变得新鲜独特,换位思考让读者刻板印象里的“小妖怪们”变得立体鲜活。
不少观众对影片的中式审美印象深刻。据於水介绍,《浪浪山小妖怪》在传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动画美术风格的基础上,追求与当代审美和视听语言高度契合的创新。“我们以国画风格为基础,大量采用留白、晕染等传统技法,强调写意,力求让观众第一眼就能够感受到鲜明的中式审美。”
在於水看来,中国故事、中国气派是中国动画的精神内核,是创作的立身之本。除了画面的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讲述体现中国人处世方式和民族性格的故事。片中,母子间的亲情、孩子对家人的报喜不报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庭情感关系;再比如“小妖怪们”最后选择舍生取义,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品格。“中国人所追求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深刻影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画创作者,进而反映到作品中,最终与广大观众产生共鸣。”
同样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底色的《聊斋·兰若寺》,从传统绘画、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充分展现中式美学。该片制片人宋依依在创作访谈中提到:“我们希望将原著内核与当下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让观众感受到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据介绍,在“莲花公主”篇中,该片美术指导团队借鉴了唐代建筑和福建土楼元素,构建起童趣盎然的幻想世界;而“画皮”篇中,团队则从宋画的清旷雅致与传统戏曲的写意表演中获得启发,美学风格古典凄美、意蕴悠长。
在赵卫防看来,这些影片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在叙事能力、美学体系和技术应用上的进一步成熟。“不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以现代视角和电影语言实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自然而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暑期档展现了“电影+”跨界融合的多种可能性。《浪浪山小妖怪》与多个文创品牌推出联名产品,《聊斋·兰若寺》开发沉浸式剧场体验,《长安的荔枝》则与多地文旅部门合作推出主题旅游线路。赵卫防表示,“电影+”模式不仅拓展了电影的产业边界,更让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互动共生,激发电影、商业、游戏等多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消费动能。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初次碰撞;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连续打破中国电影票房的多项纪录,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无限魅力。走过120年,这一路,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叙事到数字创新的历程,更是中国文化表达不断走向自信、中国电影产业体系持续走向成熟的奋进之路。通过这个夏天的银幕故事,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书写更为绚烂的光影篇章。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