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 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化记忆
2025-07-08 08:16:1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明确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要求。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既保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马郁葱。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记者:《意见》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应如何正确把握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马郁葱: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他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并且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对于当下各地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长远发展来看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擘画厦门长远蓝图。其中,对“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专题研究和保护规划,明确指出对于“这么一个具有重要社会文化价值的宝地”,“亟需有一个统管整体和全局的统一规划”,不能被“大材小用”或者“挪作他用”。正是在这种文化保护理念的指引下,鼓浪屿顺利申遗成功,成为人们热切向往的历史名胜。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专门设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作出保护规定:“三坊七巷是福州明清时期居民街坊建筑的宝贵文化遗产,要十分慎重地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纳入城市发展的长远和整体规划,不仅充分彰显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历史深刻性和时代前瞻性。
保护文物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20世纪90年代,福州城市建设如火如荼。1992年1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推进城市建设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妥善处理好的八个关系: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其中,“古与今”着重论述的是如何处理传统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认为,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2002年4月,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进一步强调指出:“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 “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几年,福州市城建提速,为历史名城增添了现代都市的色彩,但是并没有破坏“三山两塔”的基本格局和三坊七巷的古城风貌。正是因为准确把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才有了相得益彰的结果:历史名城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
建章立制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着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法治化。他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出,“现在有些地方名城保护、古建筑的保护出现一些问题,根源就在于只顾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随意改变文物管理体制,将原为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移交别的部门管理。殊不知古建筑的保护、传统街区的保护、任何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保护,都需有专门业务知识和掌握国家文物法规政策才能保护好。”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加快修订《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规划》,确保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序推进、有效开展。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将不断提升,城市也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通过精细化、差异化的改造策略,实现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记者:新时代以来,不少城市正确处理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关系,实现了以文促产、以文兴城。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马郁葱: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各地政府在改造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领角色,通过集中调配资源、协调多方利益,确保改造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展开。在规划环节,通过对街区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建筑风格等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制定出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保护与发展蓝图。
湖南省岳阳市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千年文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图为游客在该市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新华社发
二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守住历史文脉。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确保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的关键。建筑作为文化的静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街坊间的互动与生活习俗,则是文化活力的动态表现。因此,成功的改造案例普遍保留一定比例的原住居民,他们是街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这些居民的日常生活、节庆活动、手工艺制作等,都为街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三是发展新经济,增加街区活力。新技术为历史街区提供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改造手段。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优化街区的管理与服务,提升居民和游客的体验。新产业的引入则为老街区带来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文化创意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等新兴产业在老街区落地生根,丰富了街区业态,促进了就业与经济增长。
四是注重因地制宜,灵活开发。针对每个历史街区独有的特色与历史底蕴,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进行更新与改造,确保改造方案能够因地制宜,精准对接街区的个性需求。深入挖掘并彰显街区的独特魅力,精心维护其历史文脉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通过精细化、差异化的改造策略,实现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五是引入社会力量,多元保护开发。坚持国家保护的主导地位,鼓励并促进多方参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在坚持国家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投入的新路径,吸引社会资本、民间力量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形成保护与发展的合力。
记者:202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公布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被列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案例。根据您的观察,福州市在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实践中,有哪些好的做法?
马郁葱: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100多年历史,保留了唐宋年间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堪称“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古建筑进行保护。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专门听取了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如今的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传统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每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成为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实践中,具体形成了以下实践做法:
顶层设计上坚持“整体保护”原则。为更好地还原古风古貌,三坊七巷在修复开发过程中,立足“谋篇布局再下笔”原则,以“政府组织、部门指导、地方调查、强强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方式开展规划编制。在古建筑保护修缮方面,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和“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恢复,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级管控范围,对159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实施分级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的保护、整治与修复,展现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园林特色,原原本本还原历史风貌。
活态传承上强调社区共生与文化再生。一是原住居民保留与社区活化。三坊七巷改造避免“全迁全拆”,保留约30%原住居民,延续“坊巷生活烟火气”。引入“社区博物馆”概念,把一些宅院用于展示老福州生活场景,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感。二是让非遗与业态精准植入。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精心植入多元业态,先后引入了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寿山石刻、油纸伞、糖画、鱼丸、肉燕等福州非遗入驻古厝,引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中国传统文化雕版印刷展示等业态,构建“文化进坊巷,商业南后街”的格局。
技术修复上采取最小干预与真实性方式。三坊七巷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取“原工艺、原材质、原形制”修复手段,采用传统穿斗式木构技艺修缮古建筑。在基础设施方面采取隐形更新方式,地下埋设排水、电力等现代化管网,地面保留石板路,采用仿古灯具实现夜间照明与古韵协调。
可持续运营上遵循保护与收益良性循环。一是发挥“政府+专家+企业+居民”协同机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专家团队全程参与技术指导,居民通过听证会参与改造方案讨论,通过多元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采取“以商养文”模式。部分院落出租为文化商业空间,要求商户提交“文化保护承诺书”,以租金反哺修缮资金。三是数字化延伸。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福州以保护古厝为前提,构筑以“1中心+3平台”(“智慧街区”运营中心、服务与营销平台、安全与管理平台、旅游大数据及支撑服务平台)为支撑的智慧化服务体系,加强“智慧街区”建设与管理。
让历史文化遗存走进日常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
记者:围绕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意见》提出了“开展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加强老旧房屋拆除管理”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既保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马郁葱: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并非零和博弈,二者有机统一、相互赋能,达成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最终目标是让城市既保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能持续焕发现代生命力。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保护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要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深厚的文化自信日滋月益、生生不已。要立足长远,真正树立起保护意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也要避免“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既不能以破坏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一味强调城市规模而搞城市扩张,大拆大建、一味图新,也不能搞“围栅栏”式的简单保留,事后无人问津,任凭风化雨蚀,而是要下“绣花”功夫,提高保护质量,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城市的别样身份证明。
7月5日,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经过改造后开街迎客。新民大街全长1445米,改造后街道两侧13处院落围墙被打开,释放出4.5公顷空间,历史建筑也陆续对公众开放。新华社发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共建共享。在城市更新中既要避免封闭排外的文化保守主义,也要防止盲目照搬的拿来主义。要通过多元融合、动态调适的方式,寻找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城市更新的有机进化。强调空间层面的多元共生,通过跨时空拼贴设计,形成时空折叠,呈现古今对话。强调文化层面的兼容并蓄,鼓励跨界艺术创作,对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以本土文化为基底、全球元素为点缀的文化场景。强调社会层面的多方参与,构建开放式决策平台,通过“街坊议事厅”“社区规划师”等制度推广,形成共议共商的良好氛围。强调技术层面的跨界融合,数据共享,建立城市更新平台,使城市历史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根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保护不是将历史文化遗存束之高阁,让历史文化遗存走进日常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优势,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用促保”,推动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通过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设计节庆活动等方式,提升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引入博物馆、艺术馆、非遗体验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具有城市记忆和文化气息的公共文化空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再生,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网编辑:袁小帅 审核:李琰玉